【强县域 促提升】
“田保姆”种收 智能化养殖
——临泽县农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临泽县全面推进玉米制种产业全程机械化。临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李峰 郁婕 洪文泉 侯洪建 范海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蜿蜒流淌的黑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制种玉米生机勃勃;耕作一线,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让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生态养殖示范园里,膘肥体壮的牛群悠闲吃草……
盛夏时节,“枣乡”临泽碧水环绕、田园葱茏,一幅生动的农业生产景象在广袤田野徐徐展开。
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中,13粒产自临泽
临泽县是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生产的每100粒玉米种子当中有13粒产自临泽。在这里,玉米制种产业从春耕备耕到丰收满仓,首先要从一粒玉米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
走进位于临泽县的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员丁玉姣站在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前,观察玉米种子发芽实验情况。不同玉米种子在培养箱内良好的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条件下,聚拢在湿润沙床上吐着新绿。
“每个玉米品种的纯度、发芽率、净度和水分是检测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发芽实验力求获得最准确的数据,从而严把种子质量关。”丁玉姣说。
农业现代化,选育良种是关键。检验中心业务室主任李涛介绍,检验中心目前已建成各类种子检验室,面积共计500多平方米,配备有各项种子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321台,年样品检测量3000份左右,为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良种播下,良田跟上,玉米制种高产稳产才有保障。在临泽县的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耕地质量监测站,年均检测土壤600余份,指导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5万亩。
临泽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秋季节气候干燥,为全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和培育良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用于玉米制种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玉米制种,60%的农民从事玉米制种。去年全县玉米制种产值突破25亿元,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局长孔新民说。
农户下单,“田保姆”干活
炎炎夏日,穿行在临泽县倪家营镇的乡道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田,高大的白杨树下,一个个村庄掩映其间,尽显蓬勃生机。
近年来,倪家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汪家墩村创新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业务。
汪家墩村六社村民郭春香站在地头,查看自家25亩制种玉米生长情况。“以前从种到收全靠自己,一年到头在地里劳作。现在好了,我们下单,‘田保姆’接单种地、管理、收割,农资统一采购,省时省力不说,还节约成本呢。”郭春香高兴地说,“我现在时间省出来了,还开了小卖部。”
郭春香口中的“田保姆”,便是建在倪家营镇的临泽县汪家墩社会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进这家公司,仓库里收割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设备一应俱全,地膜、化肥等农资摆放整齐;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各类用工信息。近两年兴起的这种新型公司,不仅为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保姆式”农业生产服务,还提供市场服务。
“以前小农户自发对接‘大市场’,在采购农资的时候议价能力不高。现在由公司直接从厂家采购农资,提高了议价能力,降低了价格。”公司负责人张维军还有一个身份——汪家墩村村委会副主任,他说,“公司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则把土地托管给公司,一亩地能节约成本680多元。”
公司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服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同时,公司依托科技小院、科研院所、农资企业通过测土配方、生物调节、水肥干预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千粒重低、干热风影响、花期不遇、授粉不均等困扰制种企业的难题,受到了制种企业的极大欢迎。2023年,汪家墩村的这家新型公司营收达890.7万元,净利润达149.26万元。
从良种到良田再到良法,临泽县持续筑牢粮仓根基。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10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35万亩,主要农作物托管率达60%以上,初步形成内联农户、外联第三方服务组织,覆盖“耕种管收”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县51万亩耕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牛劲”十足
在倪家营镇高庄滩万头肉牛养殖生态示范园区,养殖大户宋兵一大早就驾驶着撒料机在牛舍里来回穿梭投食,一头头肉牛吃得津津有味。
有着十多年养牛经验的宋兵,见证了当地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以前家里地方小,无法开展规模化养殖。现在依托园区,修建了占地30亩的标准化养殖圈舍,现在牛存栏数量有200多头。”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
倪家营镇按照“小群体、大规模、跨区域”的发展模式,建设高庄滩万头肉牛养殖生态示范园区。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一栋栋标准化、规模化的牛舍整齐排列,小牛三五成群,尽情撒欢。
“现在园区已经建成标准化牛舍54栋,饲草银行1家,入驻27户农户。”倪家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鑫告诉记者,等园区建成后,肉牛存栏达1万头以上,年出栏3万头,年销售收入可达7.2亿元。
走进园区的数据可视化平台,肉牛存栏数量、交易情况、体重统计等数据一目了然。“园区通过引进智能养殖技术,实现了牛从进场管理、繁殖进程、疾病免疫、日常饲养等环节的全程跟踪服务,为养殖户科学养牛提供了精准的决策依据。”梁鑫说。
从小农户到大市场,从规模化养殖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赋能,让园区肉牛养殖产业“牛劲”十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8月14日【强县域 促提升】跨越山海同奏乡村振兴曲——南开大学定点帮扶庄浪县纪实
- 2024年08月09日【强县域 促提升】合作市:发展特色产业 做强县域经济
- 2024年08月08日【强县域 促提升】解锁发展“新密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皋兰探索
- 2024年08月02日【强县域 促提升】灵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