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实录(文+图)

 2024/09/24/ 15:20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4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平凉专场。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围绕“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平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雄韬,副市长杨恭、张拴会。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先生,请他围绕“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共同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平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雄韬先生、副市长杨恭先生、副市长张拴会先生。

  首先,请白振海先生介绍情况。

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

  白振海: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平凉的情况。首先,我代表平凉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平凉是见证千年丝路繁华的古城,也是陕甘宁通衢要地加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城。说“古”,“黄帝问道”的古老传说在这里始肇流传,使者相望、商贾不绝的古道盛景在这里交映上演,兼容并蓄、厚重多元的古风文脉在这里激荡传承。说“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发展日新月异、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温饱不足,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较1949年增长了1200多倍,2023年达到66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较建国初期增长了680多倍,2023年达到37057元;财政收入增长了620多倍,2023年达到37.34亿元。

  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视察,深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我们倍受鼓舞激励。置身富民兴陇的火热实践,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把总书记对陇原大地的深情牵挂、对甘肃发展的擘画指引转化为笃行奋进的力量和行动,紧紧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平凉聚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责任使命,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足做实“五量”文章,在涉滩爬坡中躬身前行,在迎击风浪中壮实筋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焕发出新活力。与10年前相比,经济总量翻了近一番,虽然总量位次仍处于全省六、七位的区间,但经济发展的“量”和“质”是并进提升的,“表”和“里”是吻合一致的,“形”和“势”是稳进向好的。我们感到,近些年平凉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厚植扎根、政策机遇加速转化的过程,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是传统产业挖潜释能、新兴产业拔节孕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在解决多难问题、平衡多元目标中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的过程。具体来讲:

  我们把扬优势与塑特色相结合,发展动能稳增趋强。平凉经济以资源为支撑、以投资为拉动的特质比较明显,转化资源禀赋、放大特色优势、发挥有效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着眼解当下之急、筑长远之基,做了大量固本强根、立梁架柱的工作,经济“快变量”有效拓展,发展“基本盘”有力夯实。平凉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精开用好这些资源,既是扛牢能源保供责任的关键,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本钱”。这几年,我们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首位产业链来打造,成功出让了一批煤炭勘查区探矿权,陆续获准实施、建成投产了一批绿色矿井、调峰电源、新能源项目,石油、煤层气、白云岩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也在加快。平凉特色农业优势也是比较鲜明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和肉牛优势生产区的标定、高端品牌的定位、诸多“国字号”桂冠的加持、量身定制政策的支持,使“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个甘味产品广受青睐和赞誉,“点燃”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引擎”,铺就了平凉现代农业发展大道的坚固基石。牛果产业产值占到一产总产值的64.6%。提起平凉,大家可能更多地聚焦在了崆峒山和道源圣地的认知上,其实平凉还是气候宜人的康养福地,继去年荣获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之后,今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我们立足钟灵秀美的自然景观、优质绿色的康养禀赋、交错相融的关陇风情,全力运营开发大景区、推介搭接旅游线路、引育打造农旅融合、交旅融合、中医康养、气候康养等新业态,去年全市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平凉文旅康养的特色不断放大、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把固根基与补短板相兼顾,软硬环境集成优化。这里,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环境:一个是区位环境。我们把破解交通瓶颈制约作为提升功能位势的先导工程来抓,相继建成了平天、彭大、静庄、灵华等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平庆铁路、长王铁路开工建设,期盼已久的平凉机场今年正式立项批复。随着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和定平铁路、宝中铁路二线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网络步入大提速、大升级的新阶段,平凉西连兰西城市群、东融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通道优势正在重塑。以此为依托,我们将全力建设陕甘宁交汇区现代物流枢纽。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平凉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也是国家森林城市,绿色生态优势明显。我们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把“先讲生态、再讲发展”的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既守牢生态底线、又端好生态饭碗。近三年争取实施了陇中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染防治减排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国土绿化8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4.7%,生态多种功能、多重价值与主导产业融合开发更为紧密,“绿色盾牌”更加坚固。还有一个是营商环境。这几年,我们是下了大决心和硬功夫的,通过深化“大综窗”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建设数字政府、直达快享惠企政策、依法设立“平凉企业家日”、拓展政企交流互动平台等举措,政务服务全线提速优化,扶企兴商全程助力跟进。特别是聚焦平台搭建、债务化解、土地保供、融资担保、水资源保障等瓶颈问题,在疏堵解困中推动要素保障协同强化。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更多的企业把投资兴业的目光对焦在平凉,一批“三类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招商引资的体量质量并进突破,全市工业固投增速已连续20个月保持在50%以上。

  我们把增颜值与强内核相融合,城市乡村焕新提质。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阶段性特征,坚持一手抓新型城镇化,一手抓乡村振兴,在塑形强基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域提升宜业宜居宜游的内涵品质。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行动为统揽,争取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城市路网联通等项目,一批老街旧巷容颜大改,一批节点微景观扮靓了城市风景线,成功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和“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将“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以产促兴、以治促和、以净促美上聚焦发力,抓建了一批小而美、特而优的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示范村。随着乡村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乡风乡俗也在悄然变化。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一体融合为“强县域”行动赋了能、加了力,去年7个县(市、区)综合排名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崆峒区、崇信县分别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进步县。

  我们把提标线与守底线相衔接,民生温度可感可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初衷和目的。这些年,我们坚持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尽力而为每年措办民生实事,既注重提高普惠面,又注重回应不同群体的诉求。近三年,全市新增学位园位3.36万个,教育质量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增加医疗机构床位2600多张,投资12.5亿元的市中医医院即将建成投用;新增体育场地设施27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的市体育运动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打卡地;建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安置点75个,3500多户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建成了一批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村级互助、老年人助餐和托育机构,可提供养老床位13700多张、托位7700多个;“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深入推进,倾情扶孤、全力助残、真情济困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始终把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作为护航发展的底线保障,耕地保护、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风险防范等关乎安全发展的根基更为牢固。今年,我们先后经受住了两轮历史极值强降雨过程的考验,最大限度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平凉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求变的关键时期和加快发展、奋楫争先的吃劲阶段。全市上下同欲而为谋发展、齐心协力抓发展、赶超进位促发展的愿望强烈、信心满满。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笃行重效、躬身实干,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奋力谱写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建设的时代新篇。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白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大家都知道,平凉是国家确定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请谈一谈平凉市是如何放大资源优势,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

平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雄韬

  胡雄韬: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平凉能源产业发展的关心。平凉属于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主体区域,是陇东综合能源基地的核心板块。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区一城市”战略定位,锚定“双碳”目标,全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建设,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布局新能源,能源产业发展总体呈现“新”“旧”协同、结构趋优、质效齐升的态势。

  一是“三化驱动”壮大煤炭“粮仓”。平凉煤炭地质储量650亿吨,探明资源量110亿吨,占全省的38.9%。我们立足“富矿”必须“精开”,坚持现代化引领、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加快华亭、灵台两个国家级矿区扩容提质、整装开发。供应韧性更“强”,近两年先后实施煤炭资源勘查项目6个,出让矿业权9宗,煤炭产能达到3138万吨。预计2026年,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项目推进更“快”,邵寨煤矿是省内唯一列入全国高瓦斯矿井产能核增的煤矿,五举煤矿作为省内第一个调增规模的在建矿井获批并投产,安家庄、唐家河2个500万吨煤矿当年核准、当年开建。发展成色更“绿”,砚北和邵寨煤矿建成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华煤千万吨智能化洗选厂、200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快速推进,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的愿景加快变成现实。

  二是“两个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发挥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新能源联营的优势,推动电源规模、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衔接协同。围绕“煤从空中走”,建成火电装机容量413万千瓦,“陇电入鲁”工程配套电源灵台2×100万千瓦火电厂明年上半年将并网发电。聚焦“梯级化利用”,统筹推进煤电“三改联动”,现有机组全部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和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崆峒、庄浪2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初步建立。抢抓“低碳新赛道”,积极追风逐日,全市建成及在建新能源装机180万千瓦,共享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

  三是“六链并进”突破精细化工。平凉煤炭可以说是“黑金子”,是优质的化工用煤。我们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按照“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环境承载能力而行”的要求,全力推进华亭、灵台化工园区认定,依托20万吨聚丙烯、60万吨甲醇,加快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合成氨、尿素以及金属镁精深加工、气体动力平台等项目,延展煤—甲醇—烯烃、煤—尿素—肥料—精细化学品、煤热解、煤基可降解材料等产业链条,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

  四是“油气共采”拓展发展空间。平凉除煤炭资源外,石油、非常规天然气也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石油资源储量5.7亿吨、探明4.3亿吨。对此,我们也在想方设法推动石油增储上产,积极招引合作伙伴,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布局建设煤层气、煤岩气开发利用重点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产业升级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的使命任务,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引领,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一体开发、延链增值,奋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胡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甘肃工人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为代表的“甘味”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发展势头强劲,请问今后发展壮大这两大特色产业有哪些思路打算?

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恭

  杨恭: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我们把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作为助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导产业,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兴业态,产业发展效益不断凸显。

  一是规模已初具。通过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推动适宜区山塬果全覆盖,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3万头,出栏量44万头;优质苹果面积151万亩,年产量225万吨以上。

  二是育种成战略。平凉红牛入选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上升为国家育种战略。制定并发布平凉红牛系列团体标准6项,巩固优化育种场15家、核心群800头、育种群2600头。建成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苹果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和“静宁苹果”科创馆,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品牌已打响。“平凉红牛”作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和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资质及活牛出口“通行证”,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22.8亿元。“静宁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等17项大奖,荣登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榜十强,入选国家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达到180亿元。

  四是产业聚集群。在牛产业上游发展精深加工、饲料工业,下游发展餐饮养生、冷链物流等业态,全市肉牛年屠宰能力17万头、精深加工能力3万吨。加快催生果业关联业态,苹果年仓储能力116万吨,年加工苹果能力19.2万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链总产值分别达到161.3亿元和200亿元,产业核心区户均养殖收入达到2.1万元以上、人均果品收入达到6600元以上。

  五是政策利发展。制定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以及“21条”“31条”扶持政策措施,市、县通过财政统筹、衔接资金安排用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奖补扶持资金3亿元以上、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2亿元以上。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好“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之路,把平凉建成“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在品种优化上,我们将加速推进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进程,积极培育引进示范推广苹果新优品种,因地制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增强优质种苗繁育供应能力。

  在品质提升上,我们将锚定高端市场产品定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持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独特品质、独特风味。

  在品牌驱动上,我们将把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精品品牌打造贯穿到生产全过程,落实到储、运、加、销各环节,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标准引领上,我们将制定发布“静宁苹果”团体标准和产地环境说明,推动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在全链升级上,我们将聚焦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主持人:

  感谢杨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年来平凉市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态名片,平凉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又提出“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上攻坚突破”,请问平凉市在这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拴会

  张拴会:

  感谢媒体朋友对平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

  平凉作为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组成部分。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绘就美丽平凉锦绣画卷,将生态打造成为平凉最亮丽的底色。重点在4个字上发力:一是“建”,建设施、建制度、建机制,在全省率先构建全域生活垃圾闭环处理体系,全域建立城乡污水集中处理体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出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法规,从硬件、软件两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二是“治”,治违、治乱、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聚力守护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全市森林覆盖率33.8%,生态环境稳定向好。三是“转”,转变观念、转型发展、转化价值,加快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精品农业、文旅康养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上。四是“创”,创示范、创典型、创特色,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幸福河湖等多点开花,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

  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平凉的重大使命,是平凉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平凉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实践。重点将开展“八大行动”:一是新发展理念引领行动,系统化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治理机制创新行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三是环境质量改善行动,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大美丽幸福河湖、“宁静城市”、和美乡村建设。四是城乡提颜增绿行动,全面推进森林城市扩绿提质、流域综治守绿增效、绿色矿山复绿添金、分类施策添绿增绿,厚植绿色转型基底。五是“两山”转化实践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农业循环发展、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以上。六是低碳转型示范行动,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市、节水社会建设、城市更新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再生水循环利用、海绵化改造率等达到先进水平。七是绿色发展护航行动,规范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区域环境应急协作机制,严密防控环境风险隐患。八是全民共建共享行动,深入挖掘传统生态文化,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95%以上。

  路虽远,行则将至。以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城市为引领,将推动平凉更多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到2030年,实现生态经济全链条发展、发展模式全过程转型、生态空间全要素优化、环境质量全方位改善、治理能力全领域提升、示范建设全地域突破,美丽平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平凉力量。

  主持人:

  感谢张市长的解答,再请一位提问记者。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今年以来,平凉市把发展的定位目标聚焦在了打造“三区一城市”上,请问整体是怎么考虑的,这方面有哪些系统布局和具体谋划?下一步如何推动?谢谢!

  白振海:

  感谢您的提问。平凉从二十多年前抓建“四大产业”,到近年来建设“三大基地”,再到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整体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在全省的分量越来越重,发展的目标越来越高。这也是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取势长远,充分审度平凉之长,为我们量身定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饱含了对平凉工作的肯定和厚望。我们将以更强政治担当、更高目标追求、更大影响带动,扬优成势、躬耕图强,坚决扛起“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取法其上,攀高不畏难。刚才,我们几位副市长从不同侧面对“三区一城市”建设作了介绍。可以说,经过接续奋斗,平凉已具备再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基础。近期,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区一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这方面,我们认为千条万条、归根一条必须体现在“增长”上,就是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对全省的贡献度,这是我们打造“三区一城市”最鲜明的标识。具体我们明确了两个节点,一是力争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750亿元以上,二是到2030年突破1100亿元。同时,明确了“进”的目标、“超”的参照,对重点产业产值、重要产品产量、“四上”企业增量等都作了测算,力求体现“摸高”标准。实话讲难度不小,但只要下苦就不难,我们也有决心、有条件达成。

  二是辩证求舍,喜新不厌旧。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对平凉来说,关键是要在“换挡”过程中,减少“顿挫”、避免失速,这是我们在“三区一城市”建设中,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考量。下一步概括就四句话,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当然在具体工作中是有所侧重的。这方面,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达到90%以上,这些“老家底”不仅是发展“基本盘”,也是培育催生新动能的重要“基点”,我们将全力推动产业向“新”而行、提“质”而上,延展新支链、集成新技术、搭建新场景,让更多“老树”发出新芽。同时,把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特点的产业集群作为重要方向,既不“新瓶旧酒”,也不盲目跟风,聚焦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等产业细分领域,“十年磨一剑”打造完备的“链群”生态圈。

  三是纲目并举,抓大不放小。“三区一城市”建设,要害在功能、关键看平台、核心靠项目。当前,我们做了不少前期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抓住“牛鼻子”,把发展目标定位尽可能量化实化为具体项目,下足补短板的真功、强内核的潜功,推动“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一是更好服务大局,重点将结合谋划“十五五”发展,系统布局推进一批全局性重大项目,不断强化能源保供、枢纽节点、粮食安全、生态屏障等核心功能,巩固在全省战略版图中的位势。二是更好赋能发展,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园区承载、智改数转、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打造高能级平台,为转型蝶变注入源头活水。三是更好支撑产业,就是紧盯审批服务、要素保障、金融信贷、创业孵化等,全链条集成服务、全方位优化环境。尤其下功夫解决好产业路、资源路以及产销衔接、物流仓储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际行动履约践诺、纾困助企、兴产富民。

  四是干字当头,笃行不空谈。省上赋予我们打造“三区一城市”的重大使命,放眼“甘肃”“西北”“西部”“全国”层层递进,聚焦“创新”“样板”“先行”“先进”节节攀升。我们必须拿出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成果,不断擦亮“金字招牌”。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决破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有为政府平衡多方利益,以有效市场激发更大活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三区一城市”建设既有体量、又有品质。

  多年来,媒体朋友用笔触镜头记录展示奋斗图景,社会各界用真心实举助力赋能生动实践,为平凉鼓劲加油、增色添彩。平凉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新闻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时至金秋,崆峒秀色更盛,诚邀大家来平凉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陇东风情和平凉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白市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明天上午我们将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临夏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