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栉风沐雨砥砺行 奋楫扬帆启新程——临潭县各族群众同心携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09/30/ 08: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蔡文正 王丽霞 敏海彤

栉风沐雨砥砺行 奋楫扬帆启新程

——临潭县各族群众同心携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临潭县城美景。高云

  蔡文正 王丽霞

临潭县铭鑫羊业。朵国良

  时下的临潭,大棚里生机勃勃,羊肚菌、黑木耳等长势正旺;产业园区内生产有序,忙完秋收的农牧民正在车间辛勤工作;合作社里牛羊开始出栏,粮食陆续入库,中药材进入晾晒阶段;大小企业正在抢进度、赶订单……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声响彻洮州大地。

  临潭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门户。近年来,临潭县精准把握县情实际,找准定位,在顺势、借势、用势、拓势中多层面释放红利,多领域培育产业,大踏步走向赶超跨越、振兴崛起的美好明天。

  农牧产业体系日臻成熟

  临潭地处农牧过渡区,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高寒气候、降水量不均衡、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有限的耕地量和草山等客观因素长期制约着临潭农牧业发展。

  如何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群众走上致富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临潭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临潭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农牧产业,挖掘潜力、优化结构,聚焦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做足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五小产业”。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临潭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中药材、高原夏菜、蚕豆、食用菌等标准化种植基地13.2万亩,连栋温室、设施大棚5万平方米,蔬菜保鲜库42座;建成中药材、高原夏菜、高产油菜、蚕豆、食用菌等标准化种植基地13.2万亩,打造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小区35个、养殖示范基地14个,规模养殖占比达60%以上;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18家,全县规范运营农民合作社720家,农牧业产值达到6.76亿元。全县现代农牧产业体系日臻成熟,群众增收基础稳固。

  在八角镇牙扎村对面的桥拉尕山上极目远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一间间特色小院周边一排排黑色菌棚整齐排列,这些菌棚属于临潭县贵录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临潭县高原食用菌的种植基地之一。

  “今年上半年,我边干农活边照看孙子,在棚里挣了1万多元。这两天正在收割柴胡,干到年底,再挣1万多元没问题。”牙扎村村民常尕兰从2022年起就在菌棚里打零工,采摘、搭棚、晾晒、筛检……增加了收入。

  “今年气候温暖,木耳长得好,收成很不错。”看着菌棒上大大小小的木耳,合作社负责人李贵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合作社解决了牙扎村及附近村庄百余名中老年人的就业,让他们在务农、带孩子之余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县、镇、村三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李贵录从2021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菌棚130多亩,培育种植了20多个品种的羊肚菌50亩,木耳、香菇、平菇等80亩,所产菌类远销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地,年收入超过80万元。今年,在省农科院、州农科所、州县农技站、种子站的支持下,合作社有望研发出更高产、更优质的高原羊肚菌。

  “临潭县属高寒干旱区,平均海拔2825米,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但是中低温型食用菌正好需要这样的环境。”临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金钟介绍,近年来,临潭县研究发展高原菌类种植业,培育壮大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帮助全县万余人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在因地制宜推陈出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临潭县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牧产品质量升级。近年来,陆续投资4.35亿元,推进高原农牧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化、产品品牌孵化“三大中心”建设。同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1.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8万亩,小麦、青稞等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94万吨。创建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48个,认证绿色产品6个、“甘味”品牌1个,农牧业产值5.71亿元。农牧业已经逐渐成为拉动临潭县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

  特色制造业“春潮澎湃”

  铜锅、环保手提袋、环保纸箱、洮绣、艾草制品……在临潭,诸多手工艺制品蓬勃发展,有效助力经济发展。

  临潭曾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重镇,为民间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临潭县加大工业企业培育力度,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出台个体转企鼓励优惠政策,按照“规范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升级一批”的思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车间里工作挺轻松,农忙时可以请假,啥时候来都有活干。”在位于临潭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的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内,46岁的徐润英正在填充艾枕。这是她在产业园区上班的第三个年头。

  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瑞斌介绍,像徐润英这样的固定工人在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有12人,负责艾草晾晒、打捆、发酵、揉丝、提绒、分类等工作。在艾草收割期间,会有百余名来自附近村庄的群众来车间打零工。

  “在生产包装过程中,我们发现临潭县还没有完整的包装箱生产设备,就增加了全自动环保包装纸箱生产线。目前,我们生产的环保纸箱已销售到甘南的多个企业。”张瑞斌说。

  临潭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艾草生长周期长,药用价值高。友丰农业以艾草为原料的艾灸、沐浴、医用、家纺系列产品很受医院、养生馆等欢迎。目前已为60多家对口单位、企业供货,预计今年营业额将达800万元。

  目前,临潭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制造业、手工业等第二产业集中发展中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聚集地、生产要素的整合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园区自投入运营以来,始终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民族用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等产业,切实做到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设施,以降低外来客商的投资成本,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电商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秋节后,位于新城镇肖家沟村的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进入生产旺季。老厂长李长荣刚接完外孙李泱从天津打来的电话,得知外孙从正在进行的“共庆丰收 甘味入津——‘青藏之窗 品味甘南特色农文旅产品展示推介活动’”上拿到了一个近20万元的订单后,和村民们晒了一天燕麦、藜麦的他在夕阳下捧起金灿灿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

  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已走过20个年头。燕麦糁子、燕麦代餐粉、燕麦米、青稞糁子、青稞米、青稞代餐粉等产品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省上“甘味食品”认证和“陇上好粮油”证书,燕麦米荣获2023年中国西部食品博览会金奖,“洮绿”品牌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古洮州”青稞酒、燕麦酒商标注册成功。

  “厂子效益最好的时候,年营业额能达到400多万元。”李长荣说。

  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食品厂营业额在2014年以后一度持续下滑,商场、超市、土特产店等传统销售渠道受阻,不懂线上营销的李长荣一筹莫展。

  “老李,快让你孙子把线上店铺开起来。”2020年,在临潭县商务局工作人员支持鼓励下,李泱在抖音、拼多多开了网店。

  “现在我和外公合伙做生意,去年分了30多万元,今年争取突破50万元。”李泱说,“今年我想争取跟大主播合作,提升产品知名度。”

  在县上各部门的帮助和祖孙俩的努力下,食品厂网络销路逐渐铺开,产品种类更加多元。目前食品厂年营业额已近300万元。

  食品厂的再次成功得益于产销思路的转变,这是临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临潭县商务局局长刘宏伟介绍,临潭县逐渐确立了以高原藜麦、菜籽油、杂粮面、野燕麦、土豆粉条、土蜂蜜、山野菜、中药材为主的网售产品体系,并依托“高原、生态”的资源禀赋,成功打造出独具临潭优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云山寻”。孵化了山野电商、雪域臻品、临潭西百味等一大批电商企业,通过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服务,为各电商企业及有需求的涉农企业、合作社培育了包括壹品洮州、洮馨香、特特艾、天呈贡品、藏王贡、润玫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逐步建立了以公用品牌为主,多品牌共同发展的县域农产品品牌矩阵。

  2023年,为适应电商产业发展需求,临潭县电商协会再次吸纳25个会员单位,组织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全国各地进行展示展销、直播带货。2024年,临潭特产电商线上营业额预计达3000万元。

  特色文旅产业积厚成势

临潭县冶力关镇名胜景点天池冶海。 高云

  九月的临潭秋意渐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冶木河上,冶力关镇庙沟、池沟两个村的农家乐陆续开门营业。凤凰台农家乐老板杨小燕晾晒完刚从山脚下采来的新鲜蘑菇后,开始为客人们准备食材。

  “我们一年盈利基本保持在20万元以上。旺季忙一点,淡季就可以休息、陪孩子,舒坦着呢。”杨小燕是土生土长的冶力关人,开农家乐已有20年。

  作为最早尝试农家乐经营的本地农户,杨小燕的小院清雅别致、温馨如家。夫妇俩热情好客,会做地道农家饭,口碑很好。

  “外地游客爱吃农家菜,农家乐生意好了,养土鸡、养兔子、养鱼的农户和合作社就能挣得更多了。”冶力关镇党委副书记夏忠平介绍,目前,冶力关镇注册农家乐380余户,从业人员有2000多名,依托生态旅游,当地的村民收入很不错。

  冶力关旅游景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秦岭褶皱带上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也是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区。

  景区先后获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是临潭最亮丽的文旅名片。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临潭县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前从事种植、养殖等基础产业的群众开始依靠旅游业增加收入,“乡村旅游+”模式日趋成熟。

  每年夏季是冶力关景区旅游最火爆的时候。“这边景色特别漂亮,人都很热情,晚饭后还有文艺演出、篝火晚会,特别开心!”来自宁夏银川的白女士说。

  风光美、设施好、吃住方便、服务热情……游客们对冶力关景区好评如潮。

  近年来,临潭县加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交通、旅游、安全、卫生、购物、综合管理、邮政电信服务、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得到全方位提升。2023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65.13万人次、同比增长453.85%,旅游综合收入达15.82亿元、同比增长479.9%。

  在创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临潭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按照“一心三区两线”文旅发展思路,着力挖掘新城、城关、王旗三个片区的旅游资源,突出G248线和百里洮河风情线布局,探索打造“探春之旅、避暑之旅、丰收之旅、冰雪之旅”全季旅游品牌。

  如今的临潭,一幅村强、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守护绿水青山 共谋绿色发展

  ——看临潭用生态画笔绘就幸福底色

  蔡文正 王丽霞

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农家乐集群。高云

  秋日的临潭大地上,层林尽染、梯田连绵不断,一幅色彩斑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作为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临潭县境内有着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冶力关省级地质公园4个重点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努力改善和提高辖区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的临潭,草场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89.6%;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2%,森林蓄积量达12.51万立方米,水利资源总量7.61亿立方米,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厚植“绿意” 守护青山

  秋日的临潭,云杉在暖阳里舒展着枝叶,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杨树、柳树、杏树给山岭增添了无限生机,沙棘树上硕果金黄、格外诱人。

  沿着省道248线从临潭县城向东行驶,连片的林木长势喜人。范家咀阳坡上往日裸露的红壤被茂密的灌木和云杉覆盖。

  在这里养护树木三年的护林人李关保明显感觉上山的路没有以前好走,多了草木的羁绊,脚步变缓慢了,心情却舒畅了。

  临潭县林业站副站长朱俊英说,三年前,这片山坡还是生态薄弱区,由于这里的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不强,导致栽植季水资源总量短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修复难度大,是一块不好解决的生态‘钉子户’。”

  2022年,总面积达6110.83亩的临潭县城关镇水源涵养及补植补造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有五个乡镇的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生态修复成果初显。

  “现在,临潭的滑坡、泥石流减少了,野生动物增多了。”朱俊英介绍。

  近年来,临潭县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持续开展义务植树、生态廊道、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草原修复等工作,近三年造林绿化达4.6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19.98万株,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守一方碧水 护一泓清波

  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峰峦倒映,候鸟成群。在洮河两岸,风景四季变换,吸引着珍稀鸟类、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黄河流域37.6%的洮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中国濒危鱼类重要分布区,也为临潭人民提供了珍贵的饮用水源。

  为了打好碧水保卫战,临潭县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投资1.1482亿元,建成王旗、古战、术布、八角4个污水处理厂,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投资806万元完成洮河牙当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目前,临潭县引洮入潭工程牙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在临潭县术布乡和卓尼县阿子滩镇交界处的牙当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日常巡护工作,是临潭县生态环境保护局干部张磊和同事们的日常。

  “这一片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区是分开的,保护得很好,水质也很好。”张磊说,引洮入潭供水项目完成后,牙当水源地被划定为洮河水源地保护区。牙当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于2020年6月初顺利完工,洮河水安全供入临潭县城关镇、古战镇和卓尼县阿子滩镇。

  临潭县水务局局长张志良说,“十四五”以来,临潭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加强对取用水户的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60万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在0.56以上。

  与此同时,临潭建立健全河湖长工作机制,强化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前,全县设县级总河长2名,县级河长9名、湖长3名;乡级总河长32名,乡级河长4名、乡级湖长5名;设村级河长100名、村级湖长5名。组织河道巡查出动人次692次,查处整改违法采砂及河道乱堆乱放问题5处,摸排整改河湖“四乱”问题58个。

  打造宜居乡村 擦亮幸福底色

  青山叠翠,小桥流水。盛夏时节,在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孩子们在花红柳绿的巷口嬉闹,老人们在广场健身,当地的民宿经营者把屋子收拾干净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庙花山村位于临潭县八角乡西南面,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温暖的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庙花山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之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观光以及体验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拓展了当地群众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诉说着庙花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临潭是高原土蜂蜜的优质产区。每年四月份,八角镇、冶力关镇花团锦簇,外地的养蜂人蜂拥而至,本地的蜂农也辛勤忙碌。

  福仓专业农民养殖合作社坐落于冶力关景区黄家山脚下,负责人王付仓是冶力关镇最早发展蜜蜂产业的本地人。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王付仓的养殖场不断扩大,年收入近百万元。“这几年,养蜂越来越得心应手,我想把技术传授给大家,一起致富。”王付仓说。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塑造村庄品牌,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持续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真正把农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淳朴善良心灵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幸福美好生态家园。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