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穿越300年历史烟云,寻找倾覆的永宁故城(上)

 2024/10/09/ 08:23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穿越300年历史烟云,寻找倾覆的永宁故城 

(上)

甘谷县磐安镇。

甘谷南山上的石窟。

  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四十里铺,曾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宁镇所在地,其前身是西汉末大落门谷口的落门聚,东汉光武帝立国时,曾是一代枭雄隗嚣割据政权的战略屏障,两汉至明清的两千年间,永宁镇一直是陇右、天水乃至整个丝绸古道上繁盛的商贸驿站,但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座古城却在一夜间倾覆……

  1

  金秋的一天,我们从兰州出发,出巉柳公路,上天定高速,直奔甘谷县城,目的地便是磐安镇。“磐”,从字面释义,是大石,迂回层叠的山石之意,一个镇子取这样的名字,自然有希望它像磐石一样稳固安定的寓意,它与武山县洛门镇毗邻,距县城二十多公里,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316国道横贯全境,是甘谷县最大的商品蔬菜基地和集散地,好几次路过磐安,觉得它和其他的乡镇没有什么不同,热闹、纷乱、簇新,在那里,难道也能寻到斑斓的古意?

  早晨清冷,车窗外雾气深重,公路两边的山川被裹缠在白茫茫的雾色中,从县城出发,我们走316国道去往磐安镇。关于磐安镇的历史,以及寻访曾经消失的永宁故城的线索,就全在这条国道之上。对于磐安镇的人们来说,这并不只是一条贯通东西的公路,在这里,人们都把这条公路称为“官道”。

  人们来往进出,都不说走大路、走国道,而是走官道。这条“官道”现在虽然演变成柏油公路,但它所在的路线和走向存在时间非常久远,远到早在秦人在此为周天子养马生息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如今,尽管高速公路就在北边三四米开外,但是在这里,对于磐安镇的人们来说,这条早已和316国道混为一体的“官道”依旧车马往来如流水。

  2

  公路两边,村庄一个接着一个,渭河在一旁潺潺流淌,塑造着这一方水土的地理风貌。

  官道两边南北对峙的低矮山脉,并不是籍籍无名,而是潜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密码”,直待有心人辨识。当地人说的南山,就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声名赫赫的朱圉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支末端,典型的丹霞地貌。

  天定高速上行车,大多呼啸往来,而行驶在国道上,就能趋近观察这赤红色的砂石岩体上大大小小的石洞。

  这些石洞,大部分是自然风化或流水侵蚀而形成,形状千奇百怪;有些石洞则是人工开凿,有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许多佛窟,它们的年代比天水麦积山石窟的年代要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东渐的痕迹。与之隔河相对的北山,样貌则极具不同,黄土堆积,属于六盘山山系。

  在磐安镇,南北两山的最宽处不足20公里,最窄处则是在朱圉山的鸡儿咀,收束到只有短短的几公里。

  沿当地人说的“官道”分布的村庄,依次是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最后是五十里铺,也就是磐安镇。

  不长的“官道”,显然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以它为线索,抽丝剥茧,磐安镇的人文印痕将一点点显露出来。

  3

  在十里铺,去拜谒石作蜀先贤祠。这位夫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一个,按照方志上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他就从磐安求学到东鲁,师从孔子,最终成为孔子的高足。学成归乡,他在冀县(今甘谷县)兴学施教,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在二十里铺,可以看到依南山而建的华盖寺,在那里我们曾找寻过寺内释迦洞内的两幅取经壁画,那可是甘肃省东部现存极为重要的两处取经壁画之一,它同河西地区所保存的诸多寺窟取经图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跟随玄奘法师西行足迹的取经图像流传线路。

  从这里开始,南山之上,寺院众多。

  过十里,便是三十里铺的白石寺,历史上也鼎鼎有名。寺院背倚的南山之上,在半山腰有四座依次排开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关羽和他的赤兔马,这显然并不是白石寺最为出名的原因。在民国时期,报人范长江曾在白石寺采访过在此小住的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胡宗南。

  上山的小路湿滑,前半截还有石阶,后面就成了碎石路。上到半山腰的四个小庙,就是当时胡宗南栖身的山洞。

  胡宗南部队当时则驻扎在白石寺后的南山。山上山洞大小不一,洞门紧闭。在其中一个最大的洞口上,挂着一幅匾额,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甘谷人李果所撰写的,因而我们猜测,这个最大的山洞应该就是当年胡宗南的暂居住所。

  纵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中午时分才到达磐安镇镇政府所在地。

  4

  磐安镇,这座蔬菜林果集散地的甘谷大镇,车水马龙,热闹得有点拥堵。一早上凝滞不散的雾气,在这一刻终于让位给了太阳。

  瞬间阳光从天空流泻,热烈而温暖。

  从磐安镇去往四十里铺永宁故城的残存城墙,我们并不是驱车直达,在途中路过刘家墩村停留了一会儿,因为村口有两棵元代榆树在招引着我们……

  它们高高矗立,树皮皲裂,透出丝丝古意,其中有一棵古榆半边已经没有了树皮。当年这里还有一座寺院,寺院连带旁边的榆树一起被大火吞噬,当地百姓从火海中将两棵榆树救出,光秃秃的树干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如今的两棵榆树近旁,还有一株年代稍晚的榆树,三棵古树至今枝繁叶茂。

  从刘家墩村再向东走,从村舍中的小路上南山,蜿蜒的山路已水泥硬化过。越到山顶越开阔,一层层平坦的台地草木丛生。

  一下车就看到一条极深的沟壑,沟壑的南边是一座山峰,北边是一堵高大的土墙。

  凛风乱草,荒山残墙,此时此刻开始,我们就要真正去触摸繁华落尽、寂寞成殇的永宁古城,这段残留的城墙是当年永宁城的南城墙。历经千百年,现在的城墙透着一股沧桑的味道。宽十多米的城墙,可以随意走动。

  东边一小段南北走向的城墙,那是永宁城的东城墙。当年的城门开在何处,这座城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也不得而知。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