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江河为证——在祖国西部感受黄河长江上游高质量发展

 2024/10/24/ 09:13 来源:新华社

  连续25年不断流,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黄河宁、天下平”的现实图景呈现;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8.5%,万元GDP用水量在2017年至2022年间下降近三成,高质量发展带正沿长江铺展……

  黄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浩荡奔流中,冲刷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近日,记者从青海沿黄河、长江顺流而下,来到甘肃、四川等地走访,切身感受写在大江大河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绿锁江河两岸 碧水自此东流

  湟水河畔,层层叠叠的林带经过深秋的霜露,染上五颜六色的“妆容”。主河道翻腾的河水与一侧湿地中清澈的溪流并行而下,其间是供人休闲漫步的步道。

  湟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横贯青海省西宁市。曾经,河岸两侧荒滩遍布,河水中泥沙混杂。如今,河岸两侧林深草密、湿地连片,溪流清澈见底,步道曲径通幽。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是湟水河治理保护的见证者、参与者。她说,增绿是湟水河保护的重要方法。在湟水河沿岸建设湿地不仅可以净水、固土,还能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10年多来,西宁市沿湟水河打造了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增长87.5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如今,两岸染绿、径流增大,是生活在黄河两岸居民最直观的感受。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景色(2023年7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甘南地区黄河段,当地大力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湿地面积达567.05万亩,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玛曲县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道吉塔举例说,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近五成;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逾六成。

  奔腾的长江也曾因截流、取沙、污染等而“重病缠身”。

这是2023年6月26日在四川省宜宾市拍摄的三江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地处四川宜宾的三江口,北上5公里,一座略显斑驳的白色水塔见证了长江环境的变迁——

  这里曾是宜宾长江沿江传统老工业集中发展地带,分布着火力发电、机械造纸、氯碱化工等一大批企业。砂石乱采乱堆,污水直排入江,江水质量持续下降,水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烟囱里排出的烟尘随风飘到城区,一晚上就能让干净的窗台落上一层灰。化工厂、造纸厂的污水能让江面的白色泡沫蔓延几公里。”当地居民回忆说。

  2018年,随着一声巨响,北岸老厂区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下,宜宾彻底拆除了这片工业区。这期间,沿江20余家化工企业整体搬迁或关停,拆除取缔餐饮趸船38艘,退出占用长江岸线5.61公里……

  做“减法”的同时,沿岸建成生态缓冲带近82公里,环长江生态廊道近100公里……沿江自然岸线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97.7%。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宜宾的决定》《绿色宜宾发展规划》等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长江生态修复和保护全面展开。2023年岷江干流宜宾段水质首次达100%Ⅱ类标准,长江、金沙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Ⅱ类标准。

  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标准;黄河干流水质也在2022年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标准。

  黄河“风光”无限 长江孕育“新”机

  成片的光伏板形成封育区,让荒滩复绿;牧民到光伏园放牧,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杂草丛生形成火患等问题……

  从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到形成一整套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发生在黄河上游的一个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故事——

  塔拉滩是黄河上游一处荒滩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这里常年飞沙走石,但光照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借此规划了光伏产业园区。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华能青海公司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短短几年间,这里已形成100多座光伏电站,光伏板覆盖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绿色发展的“马达”全速旋转,惊喜与烦恼同步而来。

  喜的是,光伏板阻滞风沙,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相当于不定期“浇水”,荒滩地开始复绿。

  烦的是,草越长越高,影响光伏板发电,并在秋冬季形成火灾隐患。一些光伏电站开始花钱雇人割草。

  “与其这样,不如让牧民放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马逢甲告诉记者,这就有了“光伏羊”。

  数据显示,在塔拉滩建成的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80%,真正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西北电网清洁能源发电量达1375亿千瓦时,相当于青海、宁夏、新疆三省区今夏总用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40%。

  与黄河“风光”无限相比,长江治理推动着沿江两岸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

人们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口长江边的绿道上散步(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站在宜宾三江口“长江起点”石碑处远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

  5公里外的下江北老工业区已变身为江边亲水公园。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宜宾天原化工厂,从这里搬迁至新成立的三江新区,重获新生变身天原集团。

这是2022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拍摄的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厂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研发和经营优势,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在氯碱等化工领域继续领跑行业,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也完成布局。”天原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宗才说。

这是2022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拍摄的东部产业园能源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绿色低碳,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选择。宜宾市努力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浪潮中寻找城市转型突破、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宜宾从2019年零起步,2023年年产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

停靠在四川攀枝花加氢站的氢能公交车(2022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不止宜宾,地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的攀枝花,正在致力于打通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交汇处的乐山市,已成为我国多晶硅主要生产基地,高纯晶硅产能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这是四川省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单晶硅棒生产车间(2023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守望幸福生活 守护江河安澜

  “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了。”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对此深有感触。

  这些年,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了沿岸居民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提升又促进了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翻看王舰艇的摄影集,嬉戏的赤麻鸭、腾跃的渔鸥、觅食的斑嘴鸭……精彩的照片一张接着一张。

  “西宁市区的湟水河湿地,经常可以看见这些鸟,我们监测到的就有160多种。”王舰艇说,环境好了,水面扩大,人的保护意识提升,鸟种逐年增加。“鸟的安全距离、警戒距离、逃逸距离都在缩短,人与鸟同框的画面越来越多。”

  邀上三五好友,泡一杯“三炮台”,坐在黄河岸边悠闲度过一个祥和的午后……近年来,兰州文化学者汪小平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黄河岸边坐一坐。

2024年10月4日晚,游客在黄河兰州段岸边欣赏黄河夜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兰州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城市,300多万人依水而生。穿城而过的黄河把兰州城区一分为二。

  翻看20世纪50年代兰州老照片,南北两山地表裸露,甚至难以找到几棵像样的树。如今,山河相融,南北两山尽显碧绿姿态。

  盛夏的傍晚,黄河之滨晚风拂面,河道内大河奔流,远望云蒸霞蔚,人们在河畔或结伴品茗,或散步运动。游客则乘坐羊皮筏子、黄河游轮,感受西北城市的水域风情。

  汪小平说,近十年来,兰州努力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惠民的幸福黄河,让黄河流域的文化成就融入现实生活,让群众可感可及。“现在,兰州市民对黄河的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希望黄河之滨越来越美。”

  绿色发展的实惠,一个重要体现是收入的增加。

  51岁的文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的生态管护员,这个牧民的孩子见证了过度放牧给长江源头生态造成的破坏:草场退化、溪流减少……

  “那时候牛羊越养越多,放牧却越来越难。”文校说,如今牧民们一方面控制牧群数量,草场恢复了;一方面兼任生态管护员,收入增加了。“我作为生态管护员,每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畔巡护。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宣布设立。为动员更多牧民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一户一岗”生态管护机制,累计1.72万名牧民从放牧者变身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

  在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已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一项工作。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境内拍摄的黄河(2024年7月31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巴彦喀拉山下,约古宗列盆地淙淙流淌的雪水,清澈而沉静,汇聚成襁褓中的黄河。从漫漫流淌在草原上,到汇聚成势一路向东。

  姜根迪如冰川孕育出如同大地血脉的沱沱河水系,最终汇流成奔涌的长江,支撑起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哺育着中华儿女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文字记者:黄豁、汪伟、周盛盛

  视频记者:李占轶、张智敏、王曦

  海报设计:刘思录

  统筹:张虹生、刘梦琪、方思贤、邱世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