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高原上的“破冰者”——怀念四十多年前修建玛曲黄河桥的一众前辈们

 2024/11/04/ 11:00 来源:每日甘肃网

  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一定要到我们路桥人修的那些桥边看一看,走一走。正值五环公司70岁生日,在翻阅新编撰的《公司志》时,有几座桥、几队人,常常萦于脑际、令我唏嘘无限,这种念头于是更加强烈了。

  今年秋天,我得以前往玛曲,进入草原区域,满眼即是漫无边际的绿色。辽阔的草原随着地势连绵起伏,自由自在的牦牛羊群在绿茵上漫步。云朵与草原相接的地方,婉约如诗的黄河像一条丝带,梦幻般地飘向远方……

  傍晚,我终于来到了玛曲黄河大桥的身边,我轻轻偎依着她,感觉像是和亲人之间的旷世重逢,心里泛起一丝温柔的、难以名状地轻松,那是牵挂后的释然。

 
历经四十多年风雨的玛曲黄河大桥变得越来越美丽

  漫步在大桥上,晚风轻柔地掠过,看着渐坠的夕阳,我又一次想起了那个高原上的破冰者和他的战友之间的往事。

  1976年,甘肃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的张远清等数百人奉命在玛曲县城南3公里处,开始修建一座真正意义的“桥”。(根据查考,参与建设的还有王耀先、谢汉华、吴志杰、徐茂均、谈克勤、刘志义、吴华锋、朱映堤、陈元培等人,在此一并感怀。)

  张远清这个名字,其实对我来说感觉就是一个符号,他可以是当时的前辈甲,也可以是前辈乙,或者索性就把他当做前辈们的共用名好了。

  70年代,我们国家的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还很低,在高原上,他们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高原气候变化无常,大风天,雷雨冰雹激烈天气时有发生,昼夜温差悬殊,尤其是深秋冬季和初春这一段漫长的时令中,气温动辄会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彻骨的寒冷时时袭击着衣衫褴褛的张远清他们,其中最让大家头疼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这里水烧到七八十度就开了,他们常年吃的是未曾煮熟的面条和米粥,好多人因此得了胃病,张远清就是得胃病的其中一个。另外一件就是高原反应,好多人出现了头痛恶心、呼吸困难、失眠等情况,从福建请来的潜水工甚至偷偷写下了遗嘱……老人们讲起那段往事,无不黯然神伤,情难自禁。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艰巨的施工任务,一次又一次考验着甘肃路桥的这些先辈们。

  那是一个苦难和辉煌并行的年代,今天的我们,已无法想象,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依靠手提肩扛是何等的豪迈和悲壮;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理解,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那种依旧呕心沥血的忠诚和坚守。

 
70年代交通建设者们用简陋的工具劳动的场景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全凭人工开挖完成了大桥下部的两个沉井基础。对河流中央两个桥墩的沉井基础,经过无数次的测量论证和尝试实验,最后采取了木笼筑岛围堰冰上拼装爆破下沉就位的施工方案。

  于是,在严寒肆虐的高原上,张远清等人在20多度的酷寒中,顶着风雪,在黄河坚冰上开始制作用以围堰的高大木笼,在寒冬的冰面上苦战了几个月。“手冻肿了,脚冻破了,但大家根本顾不得这些,我们担忧的是:坚冰炸开后,围堰能不能准确地沉下到位,河水会不会冲走沉到水中的木笼,木笼倾斜了或者干脆倒塌了怎么办!”当年参加建设的一位老职工这样说。

 
曹仲秋(右一)老人是当年大桥的参建者之一,时任队内会计

  忧虑和焦灼一度使张远清在一段时间内睡不着觉,也吃不下东西。人们几次看见,寒冷的深夜里,张远清一个人常常心事重重地在黄河的坚冰上游走徘徊……

  1977年初春,一个寒冷的清晨,数千人聚拢在玛曲高原的黄河两岸,沿着他们目光凝视的地方,一个用铁丝紧箍的巨大沉重的木笼端正地矗立在黄河中央的坚冰上。

  张远清用紧张得发抖的声音喊出了爆破的命令,随着几声爆响,冰屑和水柱腾空迸起,连成一片遮天的水幕,黄河的坚冰被“切”开一个巨大的圆洞,高大的木笼像一座碉堡,在数千人的欢呼声中从水中平稳缓慢地下沉,准确就位。

 
玛曲黄河大桥因探索和创新获得的奖状
 
公司保存的“功留河源第一桥”的锦旗

  破冰沉堰成功了!张远清和他的战友们,为修建玛曲黄河大桥,破开了坚硬如铁,厚足数尺的黄河坚冰,也破开了当地人民积延千年的闭塞和落后。他们是时代和历史的破冰者,更是时代和历史的开拓者。从石拱桥到互通式立交桥,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优胜红旗到飞天奖、鲁班奖;从肩扛手抬到机械化、标准化,从一条山间小路的开辟到智慧交通……汤汤黄河,淘尽了多少平凡;悠悠岁月,湮没了多少艰难曲折。公司一代又一代的平凡儿女,前赴后继,青丝白发,在改造祖国河山的征途中可歌可泣,为甘肃省公路事业的起始和发展所贡献的一切,让人动容,在这气势如虹的奇迹背后,既没有救世主,也没有侥幸,更没有坐享其成,只有几代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利在后人的胸怀和奉献。

 
五环公司编撰《公司志》,形成了成熟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这些事给了我很深地触动。我们在一次又一次致敬苦难辉煌的过程中,通过追忆和总结,自觉接过了前辈劳模精神的旗帜,继承了甘于奉献和连接的桥文化、集聚了温暖团结的家文化,并牢牢守住不屈向前的创新理念。而有了这些文化沉淀,我们会不断胜利,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

  前辈功绩,永垂不朽。至于后者,亦当自励图强,方不相负。(祁治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