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起一座“百草园”
——记兰州大学退休教授周印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800多种珍贵的中药材标本,800多张字迹盘虬的药材名片……这是兰州大学药学院退休教授周印锁毕生所藏,如今鲐背之年,周印锁决定:悉数捐赠给兰州大学药学院。
对于推动兰州大学药学院建设,以及助力我省药学事业发展,这份馈赠,不只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滋养——一位老药学人,对药学深沉的热爱。
年过九十,周印锁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矫健,用他自己的话说,“身体素质都是年轻时不断跑野外打下的”。每每提及药学教学与科研,周印锁双眼放光,在他看来,“自己好像一下变年轻了,那些与药材为友、与讲台和实验室为伴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最近,周印锁又一门心思扑在了新药研发工作上。
“热爱,就不觉得在吃苦受累”
1954年,周印锁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考到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他选择留在甘肃,“这里可是中药材大省。”
后来,周印锁从教于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现兰州大学药学院),教学、生药鉴定研究“两手抓”。40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野外调查经验。
“只要没有课,我就带上学生跑野外。走路、骑马、坐驴车,我们把甘肃跑了个遍。”周印锁说,苦是一方面,危险伴随左右,“20世纪60年代,在甘南,我们骑马过河时,马蹄陷进了沼泽。等到好不容易把马拉起来,蹚过几条河,马又不听指挥,走到一面靠着陡峭悬崖的山坡上。我当时不敢束紧缰绳,只能放松缰绳让马自己慢慢远离悬崖。”
吃青稞面泡开水搅成的糌粑、走几小时的烂泥路土石路、在风吹日晒中“脱了层皮”……野外调研的种种不便或艰难,周印锁抛之脑后,“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不会觉得是吃苦、是受累”。
那些年,周印锁跑遍了甘肃各地的中药材产地:小陇山麦积山的山头、陇南陇东的草地、河西敦煌的沙坡……所到之处,皆是“风景”。得益于此,上课时,周印锁看一眼药材实物或图片,就能清楚地讲出每种药材的性状特征、分布地区、药用价值等,练就了中药材鉴定的“火眼金睛”。
时至今日,周印锁还记得当时教学生做药材显微鉴定的情形,“我们鉴定‘石斛夜光丸’中的药材时,发现存在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党参和人参虽有相似的性能,但掺杂伪品的药物因其不含有效成分,可能造成治疗作用削弱、延误疾病治疗等不良影响。”
他经常对学生说,药材鉴定的意义,正体现于能为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需要“斤斤计较”“分厘必争”。
“搞科研,要有奉献的精神”
1973年,兰州医学院成立了慢性气管炎防治研究组,周印锁是组员之一。有一次,他在甘肃省榆中县马衔山上进行野外调查,一株植物吸引了他的目光,“类似枇杷却又不是枇杷,它有毒还是无毒?”
带着疑惑,周印锁将这株植物采摘下来,四处向当地老乡问询了解。“我这才知道,多年来,山区群众一直把这种‘野枇杷’当作中药‘枇杷叶’,来治疗咳嗽和气管炎。而且据乡亲们反映,这种‘野枇杷’有好几种,有的毒性大,羊吃后会晕倒在地,有的却无毒。”周印锁回忆道。
后来,周印锁确定,此“野枇杷”即“烈香杜鹃叶”(小叶枇杷),并首次提出使用其治疗气管炎。经过化学、药理等研究和临床南北方验证,该药材取得了一定疗效。
在此基础上,周印锁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烈香杜鹃叶”一药的起草工作。1978年,兰州医学院参与的慢性气管炎防治研究工作获国家科学大会集体奖。
长年累月,担任兰州医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主任的周印锁人不着家、脚不沾地,在野外寻宝、识草、辨药。
1981年至1982年,为了探明甘肃的贝母资源,周印锁带领团队到达贝母主产区榆中县、漳县、礼县、文县、舟曲县、迭部县、夏河县和玛曲县等地开展野外调查,采集了200份原植物标本和当地商品贝母样品。
通过开展生药学研究,他们发现了榆中贝母新种、甘肃贝母新变种和漳县贝母(栽培变种)。此后一段时间,又发现了文县远志新种、新亚种西峰沙参。
“坚持搞科研,才有新的东西反哺教学。”周印锁这般认为,因此,他在实验室搞起科研来,总是会忘记时间,观察记录药材的显微特征、手绘药材性状图和显微鉴定实验报告图……恍然抬头,才发现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
“踏着皎洁的月光慢慢走回家,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周印锁说,“对科学,要有奉献的精神。”
“我身体尚好,还想参与研发新药”
1996年退休后,周印锁还是忙碌不停,他又被聘请至兰州黄河中药材市场质量管理中心工作了五年。
由于药材的复杂性,以及经营者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市场上常常出现混淆品、掺伪品、伪品等假药。周印锁担负起整个药材市场质量检验管理的重任,每天需要检查400多户商家的药材。
“我检查发现,一些药材因外形、色泽等相似,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也有人趁机弄虚作假、以伪充真,使得假药进入商品药材流通渠道,严重影响临床用药安全。”周印锁观察细致入微,“识药术”更加精深。
“我在药材市场,也会收集真伪中药材标本。加上退休前收集的中药材标本,已有上千种。平时在家,我便整理、记录、归纳它们,为后续编撰成书作准备。”依托日积月累,周印锁手写完成了两本书的初稿,尽管年岁渐增手抖不止。他的妻儿协助他,将药材一一拍摄成图,配于文字中。
2007年,周印锁主编的《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彩色图册》出版,涵盖了贵重药材及伪品、掺伪品、混淆品、习用品等药材共474种。2021年,他主编的《矿物药鉴别彩色图谱》出版,收载了常见的药用矿物及其制品共75种。如今,这两本书,成为兰州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本科生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
2023年,周印锁得知兰州大学药学院正在建设药材标本馆,便主动提出要捐赠收集的真伪药材。“我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我知道,把标本捐给学院,对学院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都有好处。”周印锁拒绝了其他单位购买药材标本的请求。
思路打开。药材标本如此之多,不仅可以用于展览、教学和研究,还可以从它们的药用价值出发,研制合成新药。“现在,我还想参与研发新药,趁尚且跑得动,听力视力还不错。”周印锁笑声爽朗,科学探索的精神从未离他远去。
“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多到实践中去,下苦功夫,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工作,肯定会做出成绩。”周印锁这样寄语后来者。他光热的过往,是最好的例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0月29日聚焦“走廊中国”第二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兰州大学举办
- 2024年10月11日2025年兰州大学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5500人
- 2024年09月18日兰州大学建校115周年校友大会举行
- 2024年09月10日兰州大学2名教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