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省部署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将全省16.2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纳入结对关爱范围,凝聚社会力量全覆盖实施爱心助残行动,以最大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推进爱心甘肃建设的决定》,推动爱心甘肃建设法制化、制度化,明确了爱心助残行动目标任务,将服务对象扩大至全省88.3万名持证残疾人。甘肃省残联有效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结对关爱困难重度残疾人工作为契机,扎实开展十大提升行动,不断强化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兜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推进全省残疾人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坚持强基固本 打造暖心活力残联
甘肃省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残联组织改革,不断“强三性、去四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三抓三促”行动,深入开展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集中整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及中国残联工作要求,以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各级残联通过直接联系帮扶、开展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等,对全省持证残疾人开展全覆盖走访探视,动态更新88.3万名持证残疾人的信息需求,扎实细致做好倾听民声民意、宣传惠残政策、疏导情绪压力、调处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隐患等工作,推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所有事项实现“一网办”“一门办”“一次办”,不断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残疾人心坎上,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提升服务质效 增强残疾人获得感
着力推进医康融合,不断提高康复服务质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紧盯康复这一残疾人迫切需求,倾情做好服务。全省建成26家康复医院,规范建设253家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省内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所有三级中医医院和87.5%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置了康复医学科。省康复中心医院成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吸纳全省153家医疗机构加入康复医联体。全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持续多年稳定在9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2024年初,家住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十里镇南小路村五社的村民雷某,来到省康复中心医院新区院区儿童康复二科为7岁的儿子申请康复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热心协助下,她为7岁的儿子申请到1.2万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补助资金,用于治疗儿子的“精神发育迟缓”。经过康复治疗,孩子的症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推动将肢体(脑瘫)残疾、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纳入长期门诊支付政策范围,实现0-6岁残疾儿童应纳尽纳、应救尽救,并将服务对象向7岁-17岁儿童拓展。“十四五”以来,全省3.8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63.1万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0.2万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
大力实施助学圆梦,不断强化教育赋能。甘肃省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积极落实惠残助学政策,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全省建成特教学校47所,240所普通中小学建设了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市县两级全部建设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机构,实现“一市州一特校”和人口30万以上的县特教学校全覆盖。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累计超过3200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高质量建设“爱心屋”,不断拓展助残就业模式。走进张掖市高台县人民医院便民服务超市,货架上各类生活用品整齐摆放,环境整洁而温馨。店员小殷正忙碌地清点货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殷是高台县城关镇的一名残疾人,大学毕业后一直面临就业压力,曾一度陷入迷茫。“爱心屋”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当我得知这里在招聘员工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经过面试,我顺利成为了这里的一员。现在,我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为来医院的人们提供服务,感觉特别有意义。”小殷满怀感激地说。
小殷工作的这家超市,正是为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部署要求,甘肃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爱心屋”助残就业项目。今年以来,甘肃在全省14个市州建设了101个助残就业“爱心屋”,安置188名残疾人稳定就业。为增强“爱心屋”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长期生存、收入稳定,省残联动员企业认领“爱心屋”托底经营,并积极与省烟草专卖局沟通对接,为具备条件的“爱心屋”申请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同时,有效发挥“爱心屋”爱心磁场作用,广泛宣传“爱心屋”公益基金,在每个“爱心屋”张贴爱心基金二维码,接受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汇集涓涓细流再建“爱心屋”,使爱心甘肃星火传递,让扶残助残蔚然成风。
深入实施拓岗赋能,不断提高就业帮扶质量。近年来,甘肃省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深入实施“情满陇原助残就业行动”,结合“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开拓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今年以来,扶持建设6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60个省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2个“美丽工坊”、35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带动3600名困难残疾人就业增收。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1200人、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600人,新业态就业岗位补贴500人,补贴300名残疾大学生稳定就业。
培训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甘肃省实施甘露助残培训项目,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采取订单式、委托式、储备式、岗位代训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完成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在全省建成17个国家级、2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0个国家级、13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30万人;实施残疾人就业十大提升措施,建成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机构100余家,为残疾人寻求就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条件。
精准落实托底保障,持续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家住酒泉市敦煌市肃州镇高台堡村的刘夫林,妻儿都是困难重度残疾人,年过花甲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妻子胡秀兰是听力二级残疾人,随着年岁增长,眼睛也不好使;儿子刘自林则是智力残疾人,且左手行动不便。但现在老两口儿的低保、养老金,儿子享受的五保户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加在一起每个月能拿1800多元,再加上种瓜、养羊、养鸡挣的钱,足够一家人日常生活。“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生活也好了,一年比一年好。”一句话三个“好”,刘夫林很知足。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重要指示精神,对全省4.7万残疾人监测“三类户”开展走访探视、动态跟踪、精准帮扶,全省48.67万名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兜底保障24.21万人,“单人保”施保4.29万人,1.55万户残疾人家庭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11.19万名残疾人享受养老保险代缴政策。扎实开展托养照护服务,省委省政府将建设20个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纳入2024年为民实事,全省已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37个,年均服务能力1万人以上。省残联连续两年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考核、东西部协作考核中,综合评价均为“好”等次。
扎实开展直联帮扶,不断深化结对关爱行动。中国残联部署开展直接联系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以来,甘肃省残联积极行动,结合“爱心甘肃·结对帮扶”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全省残联系统干部直接联系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专项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按规定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政策32.9万人次。省市县残联机关在职干部和省残联直属事业单位班子成员等1100多名干部与困难残疾人结对帮扶,利用结对关爱、两节慰问、基本状况调查等上门探视、入户走访时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状况,推动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协助排查残疾人家庭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残疾人人身财产安全。
促进融合共享 营造“有爱”社会环境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增强残疾人幸福感。“志愿者真是太好了,专门上门给我来洗头、理发、收拾卫生,我感觉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服务对象董根发的一番话。“通过开展上门服务,我深深体会到了关爱残疾人不只是一道程序,而是能撑起整个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和支持,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庆阳市宁县残联志愿者说。
近年来,甘肃省建立完善了以政府倡导、以残工委指导,由文明办、民政、卫健、文旅、残联、老龄等相关单位广泛参与的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明确职责分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省市县乡村全部建立助残服务组织,全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服务网络。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34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4万个、志愿服务项目1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遍布陇原城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建立爱心助残驿站,创建阳光助残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广泛开展爱心照料、爱心慰藉、爱心帮办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发挥品牌带动作用。“爱心门铃”“甘露行动”“集善优品”“小兰帮办”“甘肃蓝天救援队”“爱心驿站公益协会”等志愿服务品牌和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群众心里“美”与“善”的代名词。
积极促进法制建设,不断改善残疾人社会融合条件。国家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后,甘肃省第一时间启动相关条例修订工作,为残疾人融合参与社会、平等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法治保障。省残联与公检法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不断完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配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力量,拓宽残疾人权益维护渠道。全省159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残疾人来信来访来电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上信访系统等转办事项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关系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质量。家住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的杨淑红,19年前因意外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从此只能以轮椅代步,日常生活存在出行、沐浴、如厕等诸多困难。2023年华池县残联上门了解情况并根据她的切实需求,把她家浴室、厕所以及门口的台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解决了她的一揽子难题。像杨淑红家这样享受到无障碍改造福利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共有27551户。特别是近年来,甘肃积极推动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全省1156个小区和81个公交车站实施了适老化、无障碍改造,31个汽车客运站建成“无障碍通道”,各市州政府网站均完成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与社会、融合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
持续强化典型引领,广泛选树宣传先进人物。近年来,甘肃省深入推动残疾人精神文明建设,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弘扬平等、融合、共享理念,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形象,主流媒体上百次报道,网络媒体上亿次浏览,热门话题数千万点击,现场直播数百万人次观看,影响大、反响好、效果佳,充分展现了“爱心甘肃”建设成果。甘肃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在第20届世界冬季听障奥运会上取得1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中国听障越野滑雪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上取得2金1银2铜的佳绩;在巴黎残奥会上获得2银1铜。
在推动残疾人文化润心、自强自立的同时,甘肃省还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开展残疾人文化“五个一”进家庭1600户,文化助残服务3200多人次。先后开展结对关爱全媒体采访、媒体走基层等系列宣传活动,深度挖掘培树结对关爱典型,协调中央、省级各类媒体采访报道400余次,转载相关报道4500余篇条,切实讲好爱心故事、传播爱心声音,合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全省10个助残志愿团队获评“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机构”,4名残疾人和助残先进获评“陇人骄子”及提名奖。在兰州先后成功协办了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现场观摩交流活动、第八届全国专职委员知识竞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工作推进会,承办了“交通银行杯”2024年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指导竞赛活动等全国性赛事活动,提高甘肃残疾人事业发展影响力。
下一步,甘肃省残联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高标准谋划“十五五”规划,瞄准重点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标加力奋进,以“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为统领,不断创新平台载体,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倾情倾智倾力提升服务质效,做好残疾人感恩奋进的思想引领者、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者、信赖可靠的贴心服务者、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者,扎实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残联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0月28日2024年全省第二期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顺利结业
- 2024年10月13日【微海报】甘肃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事迹首场宣讲活动倒计时②天
- 2024年10月13日【微海报】甘肃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事迹首场宣讲活动
- 2024年08月09日省残疾人农业科技指导中心邀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来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