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究(上)

 2024/11/15/ 0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究(上)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凝聚社科理论界智慧和力量,加强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推动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11月13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的研讨发言分两期进行刊载。敬请关注。

  增强谋划推动改革的方向感和精准度

  封清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继承与创新并存、历史与时代交互、奠基与开拓融汇的重要会议。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

  从历史逻辑看,回望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不仅具有显著时代特征,也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必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迈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宏伟大幕,是对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从理论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使我国进入经济结构更优、创新能力更强、市场效率更高、人民生活更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必将引领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阔的前景。

  从发展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主动抉择和战略之举,对于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回顾陇原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深切感到,甘肃发展之所以有如今的大好局面,关键是靠改革;甘肃未来要跟上全国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关键也是在改革。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取向,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力使劲。

  紧扣塑造动能优势,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寻求新突破。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示我们“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围绕深入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加快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民营经济、财税金融、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快破解区域、城乡、产业发展 “三个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紧扣促进守正创新,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寻求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要着眼“价值引领”健全思想武装和新风培育机制,着眼“激发活力”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艺精品创作机制,着眼“文旅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培育和文旅提质增效机制,着眼“守牢阵地”完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机制,真正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发展和跨越。

  紧扣厚植绿色底色,在生态文明机制改革上寻求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要求,“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关键是要牢牢扭住我省生态的战略性、复杂性、脆弱性特征,健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机制,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建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造林绿化、岸线治理等工作推进机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健全荒漠化综合防治机制,完善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同机制,培育更加健康稳定、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紧扣强化普惠兜底,在民生领域改革上寻求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下一步,要在完善促进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的同时,健全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把保增收的改革做细;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把稳就业的改革做深;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出行、养老托幼等改革,完善“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机制,提高优质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便利性,把暖民心的改革做实。

  紧扣推进创安创稳,在维护安全体制机制改革上寻求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甘肃时对抓好安全生产、基层社会治理等提出明确要求。改革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制度,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格局,健全安全生产全面责任、隐患排查、监督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救援“五大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真正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重大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都蕴含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主动当好“思想库”“智囊团”“参谋部”,持续加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谋划改革、推动改革的方向感和精准度,为全省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奋力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李秉文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为我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精准领会精神。一是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有利于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政府采购等领域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二是更好推进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全会提出“扩大自主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自主开放是有节奏、有范围、有层次的主动开放,体现在“以我为主”,体现在“合作共赢”。单边开放是主动的单向开放,不寻求对应开放、基本不受协议约束、不违反现行规则,是我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一贯政策,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三是更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全会提出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稳增长、稳就业、惠民生,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将开放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开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四是更好促进国际合作共赢。要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拉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纽带,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科学把握机遇。一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节点。当前,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围绕科技、人才、标准、规则等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我省来讲,要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新机遇。二是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嵌入和跟随世界经济向引领和塑造世界经济转变,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向更多依靠技术、质量和市场综合优势升级,从单兵突进开放向全面系统开放提升。这对于我省搭乘政策机遇,通过破除原有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和利益结构,促进发展方式摆脱原有路径、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是非常利好的。三是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黄金期。从供给看,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力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需求看,通过深化外贸体制、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将为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带动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谋划举措。一是强化制度集成创新,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法律制度、监管体系、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加快破除隐性壁垒,营造各类企业依法公平参与的市场环境。强化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化”改革,以切实的市场机遇为投资企业在甘投资经营提供“定心丸”。加强信贷、保险、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做好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持续为企业提效降本。二是强化政策叠加优势发挥,拓展更大开放发展空间。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等运营平台,拓展国际国内航线,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发展“临空经济”,积极争取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拨中心,加快形成“陆空联动”的“枢纽地带”。依托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中西部产业大转移等政策机遇,利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的政策导向,抓住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潜力空间,抓住跨境电商和中间品贸易两大关键利器,抓住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两大新兴领域,积极推进我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打造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地带”。依托敦煌莫高文化、天水伏羲始祖文化、南梁会宁高台红色文化以及玉门“铁人”、八步沙“六老汉”等重要文化元素和标识,举办高品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公祭伏羲大典、“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文化交流等重大节会和研学活动,全面提升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强化大市场融入,优化提升发展格局。聚焦服务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参与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数贸会、链博会等国际性商贸活动,发挥大型展会综合效应,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绿色贸易,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带动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发展效能。完善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跨省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协作,促进高效务实合作,推动省内外市场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发展合作对接,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洽谈,拓展在绿色、低碳、数字、健康、蓝色等新兴领域合作,深化基础设施合作推动更多“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依托“陇南电商”历史优势探索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完善促进招商引资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创新招商模式提升精准招商水平,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引进企业的服务保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更广范围的合作。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有效推进甘肃社会治理现代化

  陈永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专门部署。我们要准确把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我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推动治理改革目标向制度化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内核,建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是通过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提高制度运行的合理性。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要纵深推进平安甘肃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推动治理保障向法治化转变。要加强地方立法,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以法治保障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民生重点领域法治保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走深走实。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要大力推进主动创安创稳,有效防范化解突出矛盾,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治理机制向精细化转变。结合甘肃实际,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坚持标本兼治、关口前移,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隐患。要以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成立系统性的发展协调中心,形成“模块化”的治理方式。要切实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让社会治理更具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要兜牢底线,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要积极探索,打造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工作站,完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重点群体心理服务网络,着力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推动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要积极发展社会治理各类专业性、社会性力量,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志愿者队伍力量、人民调解员、驻村法律顾问等。要推动社区工作者从职业化向专业化转变,建设韧性社区,熟练运用事件应急、教育感化、心理疏导等机制,用专业化治理方式共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要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借鉴“社区议事厅”“党政群共商共治”等现有可推广复制经验,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不断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政治自觉。要聚焦“陇原善治”目标,探索“党建+”“科技+”“法治+”治理模式,把社会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好、凝聚好。

  推动治理技术向数智化转变。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新模式。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嵌入行政模块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推动社会治理进程在工作、决策、服务方面的智能化。要深化政务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建设,强化“甘快办”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要全面建立12345热线“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及时接办、高效受理群众诉求,推动解决服务问题,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化转变。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要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政策导向,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要坚持推广“枫桥经验”,扎实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行动。要抓好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紧紧依靠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打造多元善治的新局面。要建强综治中心等基层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实现群防群治创稳。要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加强协同共治,锤炼能力作风,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动“三治”有机融合,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张存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实质性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特别是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培育了发展的优势动能,展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科学认识和定位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向纵深发展,着力强化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深层次来看,是我省积极主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我省要在巩固和发展现有经济发展优势动能和潜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中争先进位,必须更加强调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更加凸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汇聚发展资源要素、激励创新创业创造、优化营商环境、合理容错纠错等保障和支持,力争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要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新的突破。要正确认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取决于政府对于市场作用的界定和政府职能作用的界限以及市场作用的功效。政府应积极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环境和条件,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规则,保护市场主体产权收益,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的市场准入管理,及时更新负面清单内容,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要通过凝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此外,应在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制度供给,加快建设和优化基础设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评价和反映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参照系。我省应致力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激励创新创业,催生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政策措施。落实好已有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和咨询力度,主动为企业兑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提出工作措施,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分析研判、评估督导和跟踪问效,对政策落实缓慢、执行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督促问效。同时,要在政策措施的落实过程中,加强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分析,为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制度化创新提供依据。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接区域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下连乡村振兴主阵地和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主要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大力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完善和优化县城生产和生活功能,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并形成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拉动,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进而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要认真抓好已出台实施的《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在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提升我省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的空间密集度,进而构建我省的城镇化网络,形成不同层次或等级城市(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有效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