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四聚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乔彩凤
近年来,渭源县紧扣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聚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深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重点领域改革,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夯基、托底、提质、加码。2024年,渭源县城区新增学位2340个,高考应届本科上线率达71.3%;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输转富余劳动力7.2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5%、7%以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聚力深化教育改革,为民生幸福“夯基”。围绕教育管理、机制保障、“五育”并举、教师发展、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10个意见办法和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了“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一生一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机制、“两沟通,一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保障机制等6项制度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着力构建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与省内三所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转段升学24人,与2所省内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3+2”转段协议,职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改革,县职专联合县内1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0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跟岗实习,并与浙江、北京、广东等省外企业拓展联系合作,为三家企业组建了11个351人的“订单班”。
聚力医药卫生改革,为民生幸福“提质”。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目前,13个乡镇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总部认证并授牌,18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年内基层医疗机构上转住院病人410人次,总院下转患者1238人次,推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序运转,实现了“医患”双便利。
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大力推进“基层收费、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医疗模式,累计开展远程、心电、影像、超声会诊22346例,先检查后结算1326例,方便群众在基层就医。推进检查检验结果3家县级医院互认制度,累计互认6825项,仅此项就为群众节省费用6.09万元。
聚力就业领域改革,为民生幸福“加码”。持续强化服务保障,深化“劳务中介+劳务合作社+信息平台+劳务基地+劳务工作站”的“五位一体”劳务输转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兆丰国有人力资源集团公司龙头效应,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输转组织化、服务全程化、就业保障化。
该县还坚持把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作为破解就业难题的“先手棋”,深入挖掘社区服务潜力,健全完善“就业专干+网格员+信息员+联络员”的“四员”基层就业服务模式,健全完善“信息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助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07人。持续加强省级劳务品牌“渭水药工”建设,积极落实“培训+输转+就业+增收”一体化机制,年内完成中药材加工劳务品牌培训200人,就业150人以上,依托“渭水药工”劳务品牌实现就近就地就业435人次。
聚力社会保障改革,为民生幸福“托底”。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和协议管理制度,签订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95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开展“日间手术和日间诊疗”“按床日付费”,全面推进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模式,不断巩固DIP国家试点成果,县域内25家开展住院业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采用DIP方式付费,医疗费用按DIP付费和按项目付费相差额度控制在10%之内,为群众提供了便利。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内控制度,提质扩面社保覆盖范围,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万人以上,参保率达98%。
通过“智慧综合监测”第一时间掌握特困供养对象的活动数据和生命迹象,实现“反向监测”数字化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使得服务更精准、更有效。目前,全县已完成安装监测设备2380户,稳稳地托起了“民生福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1月26日白银:“四个实战化”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2024年11月26日张掖:雪为“令” 答好风雪下的“民生考卷”
- 2024年11月25日陇南市武都区:兜牢民生底线 提升保障水平
- 2024年11月21日武山县:紧盯“关键小事” 办好“民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