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粮田变“良田” 丰产有秘诀——甘肃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2024/12/03/ 07: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祁玉洁

粮田变“良田” 丰产有秘诀

——我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近期,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治理现场会在金昌市召开。与会代表深入金川区、永昌县,实地探访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示范基地与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共谋高标准农田建设之策,共绘农业发展蓝图。

  因地制宜 做好农田“水”文章

  初冬时节,永昌县高标准农田助力农业新技术发展示范区内,千亩冬小麦绿意盎然。一条条施肥送水一体化的滴灌带浅埋其间,为农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

  面对水资源短缺这一瓶颈,金昌市凭借新技术智能分析,精准把握农作物灌溉时机与水量,实现节水增效。同时,还累计建成215个调蓄水塘坝。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林也同步推进,构建起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目前,金昌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1.96%与78.72%,并规划到2027年,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升级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放眼全省,我省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时就突出“水”做文章。按照“平时节水降本、旱时补水应急、涝时排水减灾”原则,在河西及沿黄灌区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模式,重点做好“节水”;在丘陵山地区,有水源条件的进行“引水”,无水源条件的进行“集雨”,降雨重点区域进行“排水”;在陇东旱塬区,则推行集中连片建设,通过保墒增肥、抗旱补灌等措施提升产能。

  其中,定西市依托引洮工程,开创了“定西模式”,将传统旱地改造为水浇地,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

  科技引领 粮田变“良田”

  踏入金昌市永昌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型拖拉机牵引着精密播种机在田间匀速前行,播种机按照预设的参数,精准地将种子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深度和间距控制得恰到好处。

  “这些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操作精准度,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永昌县新城子镇党委书记张仁吉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分别提高17.7%、11.9%、15.4%,达到了少用水、多种地、提单产、促增收的效果。

  永昌县高标准农田助力农业新技术发展示范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实现“粮田”变“良田”、“良田”变“粮仓”。近三年,示范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分别达36.7万吨、37.5万吨、38.7万吨。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示范区通过全面推广良种、良机、良法等,实现了农田的集约高效利用,亩均节省种子10%、增产20%、减肥30%、节水35%、省工50%以上,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近400元。“特别是浅埋滴灌新技术、冬小麦新品种的引进,具有明显的‘三节三增’效果。”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发伟欣喜地说。

  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嘴村的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示范基地,更是以数字化、智慧化为特色,通过智慧灌溉“一中心、四系统”集成推广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同水源、多农户、多作物混合种植条件下的智慧节水灌溉。金川区副区长鲁永剑介绍,据统计,应用智慧化灌溉技术后,小麦、玉米、辣椒等作物的亩均产量与节水效果均优于传统灌溉方式,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

  近年来,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田、土、水、路、林等措施综合配套,亩均粮食产量增加10%-20%。同时,高效节水项目实施后,农业灌溉方式由传统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每年可实现节水6.5—7亿方左右,节水率25%—35%。

  综合施策 提升农田综合效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更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新动能。通过节本增效,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金昌市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土地流转费增加260元以上,农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稳定增长。

  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地块整治、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等措施,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为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我省将从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探索管护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后期管护工作。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科技手段综合运用,高标准农田防洪排涝能力、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