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陇剧《大河东流》——
深情演绎黄河儿女的家国情怀
段昱华
近日,甘肃省陇剧院创排的陇剧《大河东流》在京演出。该剧以抗战历史、黄河文化为背景,再现兰州人民用羊皮筏子运送抗战物资的历史场景,深情演绎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该剧还在甘肃高校巡演,成为大学生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
陇剧,起源于甘肃环县一带的皮影戏,是在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结合道情皮影演唱方式等戏曲元素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甘肃省独有的戏曲剧种,被誉为“陇上奇葩”。1959年,《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陇剧也由此得以正式命名并成为甘肃地方戏曲代表剧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陇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被称为“陇剧三部曲”的《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相继问世并晋京演出,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
《大河东流》是甘肃省陇剧院推出的“黄河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这部剧在保留陇剧传统风格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方面,对陇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大河东流》音乐丰富多彩。在唱腔上,一唱众帮、陇韵浓厚的“嘛簧”是陇剧最具特色的标识之一,该剧以传统“嘛簧”为创作唱腔的基础,编创出了多声部“嘛簧”新唱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演出现场,由40多人组成的帮唱队分声部演唱“嘛簧”,在增加剧目音乐厚度的同时,提高了人物情感表达层次、增强了作品表现力,使故事情感的传播、共鸣得到强化。在音乐结构上,该剧以传统陇剧基本板式结构为骨架,如贯穿全剧的“弹板”“飞板”“散板”等,还巧妙结合其他优秀成熟剧种中的板式结构,如借鉴京剧现代戏的“上板”“摇板”等板式结构。多样的板式随着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推进而不断变化,与唱腔和伴奏衔接得当。表演程式上,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以陇东秧歌和地游子等表演形式为身段基础和表演手法,又融入环县道情皮影戏元素,以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陇剧《大河东流》是对甘肃红色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据史料记载,在整个抗战时期,地处战略大后方的甘肃遭日军空袭轰炸共71次,炸死炸伤平民1426人,炸毁房屋2.4万余间。金城兰州黄河边上的筏客子们,用原始简陋的羊皮筏子和自己的血肉之躯,向抗战前线输送了无以计数的战略物资,写就了一段“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不朽传奇。该剧主创团队深入挖掘兰州抗战历史资料,将目光聚焦在黄河边上的兰州筏客子这一群体,通过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爱恨情仇,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兰州大后方群众的家国情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该剧人物饱满,剧情紧凑,戏剧冲突层层递进,主旨呈现水到渠成。剧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阐释,是通过朱槐花、王宝山、婆婆刘杨氏等主要人物的思想转变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如刘记筏子栈女掌柜朱槐花的丈夫在货源争夺中丧命,她因此与王记筏子栈掌柜结下仇怨,凭一己之力独掌刘记筏子栈。她精明能干,能够识破军阀奸商谋夺码头的阴谋诡计,但是当儿子刘金城劝说她国难当头,要放下个人恩仇,与王记筏子栈联手扎联排大筏共同运送抗战物资时,依然觉得“抗战打仗是官府的事”“我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就在他们争论之际,传来自家的货物、羊皮筏子、筏客子在运货途中惨遭日寇飞机袭击的噩耗,这使朱槐花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随后,儿子金城在日军空袭中失去生命,她彻底醒悟。面对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伤痛,筏客子们同仇敌忾,他们的家国情怀在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中得到升华。无论是朱槐花与金城争论时的对手戏,还是朱槐花痛失儿子时的哭戏,都深深感染了观众。
陇剧《大河东流》注重弘扬黄河文化、地域文化,整部作品可以说是对浓郁黄河风情的一次集中展示。如在舞台上出现的中山桥、水车、羊皮筏子、太平鼓,尽显兰州古朴风情;牛肉面、灰豆子、甜醅子,展现了兰州饮食特色。台词中运用了大量兰州方言,演员对白中更是融入了兰州地方特色俗语、俚语,“攒劲”十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插入了极具甘肃地域特色的“花儿”,这在陇剧中尚属首次。“花儿”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由多民族共同创作的原生态民歌,因歌词中将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本是心上话,是农民农闲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方式。该剧在嘹亮通透、直击人心的“花儿”声中拉开序幕,引人入胜。剧中,娶亲一幕对“花儿”的使用更是神来之笔,恰如其分地诠释出年轻人娶亲时的喜悦与激动,在展现地方风俗特色的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语言。而兰州太平鼓的运用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台上演员随着隆隆鼓声起舞,体现了筏客子对黄河的敬畏和尊崇,更彰显了民族危难时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与担当。
这些元素的融入是对甘肃地域特色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大河东流》通过生动的舞台呈现,将甘肃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主题深刻、情节设置精巧,演员表演精湛,不仅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也为陇剧这一地方戏曲形式走向全国带来新的契机。
(本文配图均为《大河东流》剧照,由郭一拍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1月27日评论者的良心——读瞿方业《风从敦煌来》
- 2024年10月29日【书评】儿童文学评论的多彩画卷
- 2024年10月11日【连线评论员】赓续“莫高精神” 潜心为国护宝
- 2024年06月21日【甘肃日报评论员文章】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陇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