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执“绿”为笔描绘美丽新画卷
——玉门市全力推进绿色发展见闻
戈壁绿洲,七彩花田。周欣
玉门市融媒体中心
时下的玉门,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
玉门市柳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顾红艳,至今还记得40多年前的情景——风吹石头跑,不见树和草。
“当时这里仅有7户人家、52亩荒地,草、树都稀罕。父亲带领这几户人,持续播绿植树,带领群众治穷致富。”顾红艳感慨道。
经过三代人40多年的奋斗,45万株树木,总长35公里的防风林带像卫士一样守护着群众的家园,耕地面积和果园面积分别增加到2160亩、1168亩,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新绿洲。
红旗村的变化是一代代玉门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缩影。
全力抓好重点风沙口治理、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三沿一部”绿化、加快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
自2016年玉门新市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以来,完成造林1.2万亩,植树近400万株,在新市区外围建成了一道环形防护林带。
同时,实施玉门镇东线风沙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10余年综合治理,目前已造林3300亩,植树200万株,营造乔灌混交林带31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二)
距红旗村百里之外的柳湖镇,良田成方,钢架温室大棚连片,瓜果蔬菜四季常青,曾经的盐碱戈壁荒滩,变成了幸福粮仓和果蔬园。
“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柳湖镇等移民乡镇饱受盐碱地影响的真实写照。
玉门市柳湖镇富民村党支部书记梁宏军说,政府免费提供有机肥、土壤改良剂,指导村民秸秆还田、种植抗盐碱性作物和品种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村民种上了耐碱性好的棉花、孜然、茴香等经济作物,当年就有了收益,一亩地棉花收入1500元,孜然收入1600元,这坚定了村民种地的信心。
这些年,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玉门盐碱地改良实践愈发生动多样。
玉门市通过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良,耕地质量提高1至2个等级,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较整治前提升30%。
把作物选好,措施用好,不毛之地也可以做到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玉门现有盐碱地61.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9.6%,目前已经改良盐碱地19.4万亩。
(三)
从“人退沙进”到新能源蓝海,玉门通过有效治理荒漠化带动产业新发展。
在位于玉门市花海光电基地的中核新奥玉门“光热+”示范项目现场,一块块光热板整齐排列,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今年9月20日,该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
“仅仅两年的时间,这里就从戈壁荒漠变成了‘光热蓝海’。”玉门市绿色能源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史学磊介绍,该项目总装机7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约17.3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烧标准煤约5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3万吨。
发挥荒漠地势开阔、光照充足、风能富足的优势,玉门多能并举、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荒漠产业在大漠戈壁发展壮大。
随着玉门市新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协同供应的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徐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1月13日玉门 携手共建和美乡村
- 2024年10月15日玉门新发现一处大型古墓群
- 2024年08月17日玉门油田迎来开发建设85周年 加快构建油气电氢融合发展新格局
- 2024年08月09日【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春风已度玉门关 和美乡村展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