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而出 甘肃戏曲传承“更有戏”
京剧《丝路花雨》精彩亮相“建党百年·春绿陇原”文艺展演。
现代戏《苦乐村官》。
任何事物要拥有未来,就必须拥有这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京剧演员王珮瑜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看戏、听戏多是老一辈的人的爱好,可是当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全网线上直播吸引了近千万观众,其中九成竟是年轻面孔,不禁让人惊叹。
戏曲竟有如此魅力,老祖宗留下的果然是好玩意儿,戏曲DNA在年轻人的血脉中悄然觉醒,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冲浪,网络也成了戏曲传播的新阵地,拥有着难以估量的热度和流量,戏曲正在年轻人的热爱和关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 陇剧:根植甘肃文化土壤再现“高光时刻”
甘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戏曲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多达13个戏曲剧种,每一曲、每一调都镌刻着甘肃独有的历史纹理与地域风情。甘肃戏曲界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陇剧为笔,这一土生土长的甘肃戏曲瑰宝,以其独有的姿态,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近3年来,甘肃省陇剧院打造的两部国家艺术基金剧目,《大禹治水》《大河东流》先后出炉,陇剧艺术再现“高光时刻”,将远古大禹治水的壮丽史诗搬上舞台,以艺术的笔触,深情颂扬了黄河上游先民,在治水征途中的坚韧不拔与智慧光辉,自2021年10月首演以来,该剧在兰州、庆阳等地巡演,所到之处反响热烈,被誉为新时代“陇剧曙光”,照亮了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道路,陇剧《大河东流》入选“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我的妈妈哟!搅团好吃锅难铲,村官好当事难缠……”,现代戏《苦乐村官》出场。“没有指甲不揽蒜”一句句地道的方言俗语,如同乡间小路上的清风,俏皮又亲切;“两条腿跑成细麻秆”,一句句幽默诙谐的唱词,伴着陇剧特有的旋律,让人忍俊不禁。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观众的心也随之起伏,深刻感受到陇剧那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陇剧正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光彩,那灵动的唱腔、优美的身段、精彩的剧情,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让人们在欣赏戏曲之美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甘肃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新时代的文化画卷,增添了一抹绚丽而独特的色彩。
B 苏凤丽:引领秦腔艺术创新演绎时代新风采
秦腔在甘肃有着相当可观的观众基础,无论是茶香袅袅的茶园深处还是绿意盎然的公园角落,总能见到人们围成一圈,或弹或唱,沉浸在那或激昂或婉转的秦腔旋律中,这些年秦腔代表人物苏凤丽以开放的姿态,勇敢地迈出了将国剧精髓融入地方戏曲的创新步伐。她独具慧眼,借鉴京剧程派的深邃神韵,将这份跨越剧种的精华巧妙织入秦腔的唱腔里,既保留了秦腔那原汁原味的粗犷与质朴,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得古老的秦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为地方戏的秦腔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票房都有着不俗表现。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甘肃省参赛剧目秦腔《锁麟囊》囊括“改编剧目大奖”“综合演出金奖”等9项大奖,苏凤丽本人也是获得了戏曲界最高荣誉“梅花奖”。2024戏曲春晚上她扮演的薛湘灵袅娜蹁跹的身姿,眼中那一汪秋水如泣如诉,每一帧皆是风华,引人沉醉。苏凤丽老师在抖音平台上的短视频片段,评论纷至沓来,点赞如潮。
创新思路、大胆尝试,甘肃的戏曲艺术正是有苏凤丽这般开拓者,不断为古老的秦腔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别具一格的新风采,让秦腔艺术以更为鲜活且富有魅力的姿态,绽放在当今的艺术舞台之上。
C 京剧版《丝路花雨》携手外来剧种共谱甘肃融合发展乐章
前有京剧移植地方戏之创新,今有舞剧融汇戏曲之新篇。京剧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细究起来始终贯穿了“歌舞演故事”之属性,如京剧经典剧目《天女散花》《贵妃醉酒》,都蕴含鲜明的舞蹈元素,鉴于此,将甘肃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改编为京剧版《丝路花雨》,宛如浑然天成一般。
京剧版《丝路花雨》作为甘肃省京剧团精心打造的鸿篇巨制,在传承京剧、传统技艺之上,独辟蹊径地融入了敦煌舞。不同于舞剧以肢体语言展示情感表达方式,京剧《丝路花雨》在保留舞蹈之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京剧自身的表演和唱腔艺术,使得舞台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在唱腔“你一口水一口饭”等处,则大胆借鉴花儿的演绎唱法,音乐也是融入波斯音乐等带有西域风情的元素,使得整个唱腔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京剧版《丝路花雨》,用京剧诠释敦煌文化,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完美融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京剧版《丝路花雨》,自2007年4月在兰州成功首演至今,更是一路斩获了多项重量级奖项,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金奖”,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都是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肯定。这些奖项不仅证明了《丝路花雨》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也彰显了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虽然京剧并非甘肃本土剧种,但其凭借庄重典雅风格,为甘肃的戏曲舞台增添了别样的色调,与甘肃本土剧种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片繁荣且充满活力的戏曲发展景象。
D 甘肃多剧种入选传统戏曲复排助力戏曲传承与发展
在广袤的乡村与县城大地之上,活跃着这样一部分戏曲小剧种,它们宛如一群亲切的文化使者,常年穿梭于寻常巷陌之间。这些剧种,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无比接地气、亲民的风格,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田之中,深受大家的喜爱与欢迎。
这些戏曲剧种也各具地域特色,有的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见长,有的则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的寓意吸引观众,虽然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是也面临着偏小众和无人传承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近年来,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这些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推荐申报的13个作品入选名录,入选作品涉及秦腔、陇剧、敦煌曲子戏、半台戏、灵台灯盏头剧、陇南影子腔、眉户剧、南木特藏戏、曲子戏、玉垒花灯戏、民勤曲子戏、高山戏等12个剧种,涵盖甘肃省全部7个濒危剧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对入选作品复排进行跟踪督导,更以“复排一戏、保留一技”的独到策略,让经典剧目重新焕发生机,这为我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而鲜活的生动教材,促进甘肃省各戏曲剧种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短评
确实,无论现存于甘肃的哪一种戏曲形式,都是土生土长地深深地扎根于甘肃这片土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曲艺形式往往以方言为载体,通过独特的唱腔、表演和故事情节,不仅是当地人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甘肃文化的重要载体。
融合后的全新曲艺形式,不仅丰富了甘肃的文化内涵,也充分展现了甘肃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纳能力,这种新的形式为甘肃曲艺的多彩画卷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网络平台,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地域和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戏曲的魅力。
在当今快节奏、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如果时间充裕,何不亲临剧场,沉浸式地感受一次现场魅力,感受咫尺之间一桌两椅,生旦净丑,粉墨登场,感受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忠奸善恶的历史和故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9日用文字照亮生活——读瞿方业评论集《风从敦煌来》
- 2024年12月17日康乐县第六届冬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幕式举行
- 2024年12月17日《凉州文化研究》“吐谷浑文化专辑”(三)编印完成
- 2024年12月17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