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兰大青年“盯上”25万亩高原草场,底气何在?

 2024/12/20/ 1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萍 景永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景永鹏

  初见冯俊杰,是一个冬日的午后,他刚从青藏高原返回兰州,脸上还带着几分高原特有的风霜。与大众印象里的科研工作者一样,面对镜头,他有点拘谨,但谈及专业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与自信。

  冯俊杰是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博士生,也是“绿之行者”团队的骨干成员。

  何为“绿之行者”?

  冯俊杰说,近些年,青藏高原出现草地退化现象,他们行走高原的初衷,就是想运用专业知识,成为高原美容师,让原本荒芜的草地一点点恢复生机。

  现实也正如团队名称所寓意的那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过去四年,团队“行走”15万公里,以兰州为起点,深入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五省,累计修复草地25万亩。

  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

  冯俊杰是河北张家口人,半个童年都是在坝上草原度过,他对草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因缘巧合,大学时期,冯俊杰选择了草学这一专业。起初,他对草学的理解就是种植好饲草,观念改变发生在大三。

  “那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一个沙漠化研究站实习,第一次接触到修复草地,也是第一次在内蒙古高原感受到生态学的魅力。”冯俊杰说,实习期间,他跟着带教老师修复过高原草场,亲眼见证了原先裸露的草地经过修复变为绿色,焕发生机。

  就在这一刻,冯俊杰“爱”上了生态学。在硕士和博士期间,他的专业研究方向都专注在生态修复领域。

  今年研二的张杭是冯俊杰的师妹,也是“绿之行者”团队的负责人。

  2023年4月,张杭参加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生面试后,她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了青海湖,想领略一下美丽的高原风光。与张杭想象中的绿草悠悠,牛羊成群不同,入目的是草场出现裸斑、沙化,草地上的牛羊也显得格外消瘦。

  “顺利进入兰州大学后,我才知道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已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进而当地牧民生产也会受到影响,而草地修复则是改善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张杭说。

  就这样,张杭也成为了一名从事生态修复研究的研究生。

  “目前,我们团队有15名核心成员,大家都是因为热爱这项工作而聚到一起。”张杭说,“有时候,我们会调侃自己就像是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每到一处都想为此地注入绿色的希望。”

  让每一粒种子发芽

  修复25万亩草地,不是个小数字。

  这支核心成员只有15人的团队如何完成?

  “‘绿之行者’团队成立于2020年,团队致力于草地修复相关工作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八年前。”张杭说,团队的部分成员早在2016年,就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小文的带领下,开始参与筹建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

  2018年,种质资源库正式成立。

  “8000多份种质资源,1000多份植被样品,这就是我们进行草地修复的底气。”张杭说。

  进行草地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便是找到适合当地种植的乡土草种。

  “青藏高原海拔高,有着属于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不适合外来物种种植。”冯俊杰说,乡土草种就像是“本地人”,更能适应当地。

  在高寒草甸,很多草都是进行无性繁殖的,要想收集到足够多的合适的种子,这要求团队成员要了解小草,在哪儿分布,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种子成熟,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青藏高原草种成熟季节大多在9月—11月。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每当这个时间段,冯俊杰和团队成员总会在青藏高原待上一两个月。

  冯俊杰说,“我们会去到青藏高原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寻找有没有存活的植物,之后把种子收集起来然后再拿到实验室来进行评价,看是否可以扩繁并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当中。”

  青藏高原的气候多变,这也给冯俊杰他们采种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时候,早上出门晴空万里,结果到了地方刚把手放到种子上面就开始下雪了。

  “这种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走。因为下次来,就不一定能再找到了。”冯俊杰说。

  要让一粒粒种子扎根在草原,茁壮成长,往往有几座大山要翻。找到草种,便翻过了第一座大山。

  小小的一点种子,怎么让它发芽、扎根、长好;

  人工撒播,种子浮于地表,根系无法深扎土壤怎么办;

  如果把种子播得深,幼嫩的苗无法冲破厚厚的土壤又该怎么办;

  ……

  “把这些‘大山’一座一座翻过,就说明选育的新品种可以运用到生产与生态修复中去了。”冯俊杰说。

  甘南高寒草甸、木里煤矿矿区……这些地方,都留下了“绿之行者”的足迹。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选育的“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甘蒙短花针茅”非常耐旱,用到了内蒙古乌海的矿山修复中,南志标院士团队选育的“甘青歪头菜”用到了青藏高原的草地修复中……

  草地上已长出“新芽”

  今年8月初,冯俊杰和团队成员去了一趟甘南州玛曲县大水种畜场。早在五年前,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绿之行者”团队成员对种畜场的部分草地进行修复实验。

  “我们主要是看一下这片草地的恢复状况,这一次的结果让我感到惊喜。”冯俊杰说,五年前,这片草地出现大面积的裸斑,草种单一,草场退化情况较为严重。

  经过持续性的修复,这块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在逐年恢复,稳定性得到提高,生态正在逐渐好转。

  草原生态的改善,直接受益人是牧民。冯俊杰对此深有感触。

  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野外考察中,冯俊杰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牧民泽旦,他刚成为父亲却要背上行囊去外地打工。当问起原因才知道,因为草地退化无法放牧,许多牧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这几年,草地经过修复后,牧草产量和草地承载力都在上升,许多外出的牧民又回来了。”冯俊杰说,草地的生态一天比一天好,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据了解,目前“绿之行者”团队累计修复草地25万亩,每公顷牧草干草产量增加600公斤,带动超1000名农牧民再就业,间接带动创收近百万元。

  “草地长出新的绿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张杭说,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扎根青藏高原,向更加遥远的土地进发,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