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生态美 候鸟递次归
兰州已成为候鸟栖息绿色家园
岁月更迭,寒来暑往,四季周而复始,又到一年候鸟归“兰”时。
12月18日,位于西固区达川镇天鹅滩的河面上,成群的大天鹅或静卧河面,或展翅高飞,或觅食嬉戏,好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今天31只了!”人群中一声欢呼似乎打破了短暂的宁静。从2019年开始,每年有超过20只大天鹅来这里越冬,最多的一年达到31只。目前已达往年上限,有望创新高,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兰州市各地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和湿地恢复力度,使得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实现了水生态环境质量“两个百分之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沿黄的山水“串珠成链”,一条生机盎然的水鸟栖息带顺黄河延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各部门努力下,兰州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大对黄河兰州段及河湖湿地监管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据统计,每年冬季约有上万只候鸟光临兰州黄河风情线,成为了候鸟们的新世外桃源。
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候鸟停歇地生态质量有效改善,盗猎等破坏鸟类现象明显下降,滥食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总体上维护了候鸟迁飞安全。这些都是近年来兰州市候鸟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目前,黄河兰州段湿地停歇和栖息的湿地鸟类约有6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黑嘴鸥、黑鹳、白尾海雕),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大天鹅、鸳鸯、鹮嘴鹬、白腰杓鹬、鹗)。黄河沿线西固区达川镇段、安宁区银滩湿地、七里河黄河大桥下湿地、城关区元通大桥下湿地和滩尖子湿地、皋兰什川镇段、黄河大峡谷、榆中县青城段为湿地鸟类的主要栖息地。
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候鸟种群多寡、迁徙路线的改变等,都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也成为检验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指标。
这里不得不提一位权威专家,他就是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团队负责人张立勋。他表示,黄河沿线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是迁飞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补给站。不仅是西固达川镇,每年10月中至次年4月,迁飞至兰州停歇栖息的候鸟逐年增加,种群数量达到数千只,这都得益于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兰州市在森林和湿地保护工作中成效显著,特别是南北两山人工林的恢复对兰州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调查发现,很多鸟类以往只是在兰州度过繁殖期,如今常年都可看到,例如白头鹎、灰头鸫、乌鸫等,这些都能够充分说明兰州市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变好。
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得益于兰州市长期对“保护”的重视和付出。
为了给远道而来的候鸟带来“安全感”,兰州市在重要湿地依托5G、物联网和AI识别分析等现代化高端技术,监测经过湿地的候鸟,及时制止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行为。同时,积极保护湿地,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兰州成为候鸟热门栖息地还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有效的保护手段。张立勋教授有两个“秘密武器”:一张能实时显示候鸟飞行轨迹的数字地图,通过装在候鸟身上的颈环和卫星跟踪器,跟踪收集它们的迁徙、繁殖信息;另一个是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通过声音监测设备叠加AI识别系统听音识鸟,实现常态化监测。
科技进步和技术迭代正在为科学保护候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如今,候鸟的保护力量也在持续“扩容”,湿地巡护员、观鸟爱好者、鸟类保护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鸟护鸟的队伍,多元化的保护手段引来候鸟云集。
随着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爱鸟护鸟意识提高,兰州市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这就是鸟与生态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被记录——白尾海雕、黑鹳、尖尾滨鹬……有理由相信这个名单还会不断增加。
兰州,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栖息地之一,已成为这些远方朋友的安全驿站,亦是温暖家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 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2日张掖为冬候鸟迁徙增添温暖保障
- 2024年12月09日秦王川湿地——候鸟的冬日驿站
- 2024年11月29日天水湖:冬日暖阳照 候鸟舞轻盈
- 2024年11月26日敦煌阳关湿地迎来今年最后一批南迁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