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潜行于“八步沙”深处——读报告文学《八步沙》有感

 2024/12/24/ 17:0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陈念祖

  □ 陈念祖

(一)

  从大漠深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到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离不开多年来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工作者的宣传报道。其中,就包括长篇报告文学《八步沙》的两位作者——阎世德、伏润之。

  《八步沙》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媒体记者。伏润之曾是《甘肃日报》驻武威记者站记者,对八步沙的报道很多,“六老汉”走向全国之后,他陪同到各地演讲并及时报道。另一作者阎世德我们并不陌生,他不仅是资深媒体人,而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许多中短篇小说及长篇报告文学屡获奖项。二十多年前,他的新闻作品《沙尘暴,千里河西的梦魇》一文,被教育部《语文》教材编辑室选入中学生自读课本。两位作者,既有媒体人的敏锐,又有作家的思考,自然给了《八步沙》不一样的内涵。

  《八步沙》这一长篇报告文学问世,在时效意义上相对滞后,可见作者有意让这一题材进行沉淀,进一步深入挖掘,让其发挥应该具备的意义和作用。作者的创作目的非常清晰明确:就是要客观真实反映八步沙,反映“六老汉”,反映生活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人们是如何在风沙中生存,如何与风沙进行斗争,从认识到行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提炼一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不断斗争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找到平衡发展的契机。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无疑就是典型和榜样。

(二)

  作者说,“‘八步沙’就是我的家乡”。

  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古浪县40万人口就要和“六老汉”一样面对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茫茫120千米风沙线,横亘在古浪北部大片区域内,连接着无边无际的腾格里大沙漠。

  有些老百姓在南部山区,看似离沙漠比较远,但是哪一年不受“老毛黄风”欺扰?气候一年比一年干旱,种了庄稼没多少收成,甚至好几年不能下种。山区植被破坏,水源枯竭,好多地方已经成为半荒漠地貌。生存条件越来越严酷,人们穷则思变,找出路往往又找不对头,只能加大力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过度垦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恶性循环使生态灾难加剧。只是沙漠威胁到山区,没有沙漠边缘那样直观,人们想不到这一切与沙漠有直接联系,却一直在环境恶化过程中忍受贫困与痛苦。

  为什么“六老汉”出现在古浪?《八步沙》这本书中就有答案:整个古浪在饱受风沙灾害,全体古浪人在荒漠化中遭受生存考验,思考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阎世德出生在古浪南部山区,又长期在沙漠边生活,对家乡环境恶化问题有切身体会,有深刻记忆,也有深度思考。

(三)

  翻开《八步沙》,在读到治沙故事之前,一个全方位而立体的古浪扑面而来。

  八步沙在古浪县,在一个叫土门镇的地方。如今,当你来到八步沙的时候,通过展览馆的各类宣传材料和讲解员的讲解,对“六老汉”的故事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但这种感触,肯定缺少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深度。

  我们还是顺着《八步沙》的文字所指,一路走向“八步沙”深处。开篇先讲古浪历史。这些历史不是冲突与杀伐,而是生存的几度繁荣与衰退,其中大部分内容,连大部分古浪人都不知道。长期受风沙侵袭,满目环境恶化,大家都无法联系到我们的家乡曾经是什么样子。也许,作者是想让读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片无法生存之地,一度有许多人想着离开,可是,先民们又是缘何而来,缘何而一代代坚守下去。

  这片土地,雄踞于河西走廊门户,也是河西走廊的一个缩影。曾经有过长久的繁荣与辉煌。只是后来环境越来越差,渐渐落后于其他地方。那些繁荣与辉煌,被风沙抹杀,被我们淡忘。作者说八步沙是一部地球苦难史。人类喜欢选择性遗忘,总是把苦难悄悄埋在脑后,用以疗愈伤痛。因此,我们不能忘却。《八步沙》这部书把古浪这片土地上的生存史展示出来,让读者明白这片土地因何吸引了先民们来谋生,因何又有一代代人在这里创造繁荣和坚守于贫穷。

  郭万刚就是一个对家乡非常了解的人,土门和古浪的历史,珍藏在他的心中。

  于是,我们明白了“六老汉”为什么要治理八步沙,古浪人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治理腾格里沙漠。因为这风沙肆虐的地方,是“六老汉”赖以生存的家乡,是40万古浪人赖以生存的家乡。人类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

(四)

  读《八步沙》,需要你能静下心来,感受作家对八步沙冷静、客观、深情的讲述。

  我花了几天时间,在窗前冬日暖阳下读,在静夜灯光下读。不是因为用功,而是读进去了,随作者的笔调潜行于“八步沙”,走了很深。

  八步沙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时间向前漫溯,向后延伸,场景立体鲜活,如在眼前。这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源自作者深入采访、丰厚积累、寄托希望和投入深情的文学呈现,千丝万缕交互而成一部人类与环境不断从相互依存到相互损害,再到相互修复的利益攸关的历史缩影。“六老汉”三代人,在作者笔下不是一上来就是英雄形象,也和众多普通古浪人一样,面对风沙肆虐,经常会迷茫无措;面对生存和苦难,照样愁眉不展过;遭遇各种人生选择时,还是会举棋不定。他们是风沙逼出来的治沙英雄,在治沙过程中,信念才一点点坚定下来,力量才渐渐凝聚到一起。

  “六老汉”也是平常百姓,过着大多数普通古浪人一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在沙漠边,各自为生计着想。边墙旁的地里,麦苗被风沙压了,心里会痛。街上的小生意,能带给全家温饱和希望,会产生依赖和不舍。孩子大了,得找个出路,会焦心到彻夜难眠。年近半百,双亲寿终,儿女成家,“任务完成了”,有资格留胡子了,要操办得相当有仪式感,这人生目标,是村庄里所有老百姓的追求。

  他们与众不同处,只是比别人多想了一层事,多操了一份心。他们担心这风沙刮来刮去,有一天如果把田地埋了,把村庄埋了,子孙后辈该去哪里生存。他们看到牛羊踩了沙漠,就会心痛,看到有人偷砍了花棒,就会气愤。只因多想了一层事,多操了一份心,三代人坚守了四十年。

  循着作者的足迹,我读到了八步沙更多不为人知的人和事,看到“六老汉”四十年坚守之下一个真实的八步沙。看到了刘万成、石银山等人的名字和故事,而且作者在他们身上不吝笔墨,让他们的默默付出也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也看到了陈树君和郭玺、郭翊等第三代新生力量,看到了八步沙的未来与希望。

  因此,八步沙那些治沙人说,这才是他们能看懂的《八步沙》。郭万刚朴实地感叹:“这个作家像跟随了我们四十年,治了四十年的沙”。相信这本书中讲到的八步沙,也是读者们能看懂的八步沙。八步沙这部书不只是讲了“六老汉”治沙的故事,也讲了整个古浪县治沙的故事,更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

  陈念祖,甘肃省作协会员,作品曾在《儿童文学》《飞天》《延河》《北方作家》等发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