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纪事】敢把戈壁变绿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酒泉故事

 2024/12/25/ 08:3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董文龙 通讯员张花 王海鹏

敢把戈壁变绿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酒泉故事

夏季的鱼儿红牧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通讯员 张花 王海鹏

  隆冬,一场降雪过后,酒泉市金塔县的沙漠胡杨林褪去“金装”,披上了一层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雪纱”,整个景区美得像一首动人的诗,静得似一幅迷人的画。

  胡杨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酒泉出现,分布在疏勒河沿岸及玉门、瓜州、敦煌一带,但在日复一日的风沙侵袭下逐年减少,湮没在流沙中。如今,作为西北主要的绿化树种之一,胡杨又重新在酒泉大地上焕发生机。

  植树造林、防沙固沙、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恢复祁连山生态……一代代酒泉儿女用汗水和智慧,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栽种胡杨撒绿荫

游客在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胡杨情侣树下游览。

  “三天两头,尤其是春天,浮尘沙尘天气很多。一场大风刮完以后,街上的沙子堆成了梁梁子。单位上的人上了班,架子车拉上,大扫帚掮上,铁锹拿上,就清扫大街上的沙子。”金塔县潮湖林场退休职工王端政向记者描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常见的一幕。

  为摆脱“吃土”的日常,人们决定“吃苦”。

  1958年,金塔县成立国营潮湖林场,开始了和风沙夺地盘的艰难抗争。之后几十年,不断推动项目建设,实施扶贫和旅游开发。

  1979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潮湖林场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寻找更适合种植的乡土树种。

  1982年深秋,潮湖林场进行了大坑大苗深栽造林试验。“我们选了一批苗子,有胡杨、白杨、沙枣、柳树,还有榆树。”王端政回忆,树坑深度1.5米左右,以挖出地下水为标准,将大苗直接插入水中,埋严踏实。第二年春天,种下的各类树苗里,胡杨最早发芽展叶,栽植的苗木大部分水分充足,具备生长条件,试验成功了。

  从1984年起,金塔县连续数年在白水泉沙区进行义务植树,为将其打造成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40年来,400多万棵胡杨被种在金塔县的各个风沙口,抑制了白水泉沙系的蔓延,守护了村庄和农田。

  如今,每年10月,风景如画的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都会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胡杨是西北干旱、极干旱地区唯一能够天然成林的乔木树种。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这个树种。”肃州区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东兴说。

  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酒泉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系统部署绿色转型整体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等7大战役;印发《全面推进美丽酒泉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生态目标。

  善待大自然,也会得到大自然的反哺。在酒泉,戈壁风光资源不断转化成清洁能源,青山绿水颜值不断转化成文旅产业价值。

  这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仍在继续。

  他们与树共成长

  有诗云:“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对于林草人来说,却能亲眼见证、亲手栽育无数苗木从幼小到茁壮。那如盖树冠下的枝叶颤动,那绵长根系的蜿蜒生长,始终牵系着他们的心。

  “当时栽这两棵树的时候我28岁,现在我已经70岁了。42年来,我陪着树,树也陪着我。”王端政说,绿色之梦实现了,感觉过去几十年没白干。

  在酒泉,为把戈壁变绿,更多逐绿的追梦人艰难摸索,总结出大坑、大苗、滴灌、乔灌结合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啃下了“硬骨头”。

  缺乏有营养的种植土,那就客土造林。大西北干旱缺水,那就向内蒙古、新疆学习深栽造林。

  “坑子挖到一米五左右,把地下水挖出来,把树苗子放进去,这树苗子的根系就到水里了。”王端政说。

  地下水不足的地方,乔木造林全部采用节水滴灌。

  “随着树木逐年长大,面临的问题是病虫害比较严重。这两年,我们尝试用无人植保机进行病虫害防治,环城防护林里的胡杨木虱大幅减少。”金塔县自然资源局环城防护林负责人丁爱军说。

  “从小小的树苗开始修剪,4月头上防虫,防虫完毕就浇水,要一个坑一个坑看水浇好了没有。希望这个树不要枯掉、不要黄掉、不要死掉,付出了很多汗水才把这些树养大,不比养娃娃轻松。”瓜州县城北管护站站长王彦龙说。

  胡杨从不辜负秋天,林草人从不辜负春天。在春天,那个种树最好的时节,他们深耕荒漠,顾视往昔,走向未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