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古道残碑,附丽其上的历史文化记忆

 2025/01/03/ 08:2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古道残碑,附丽其上的历史文化记忆

甘肃的茶马遗韵③

石猫梁上的古道。

康县太石古栈道与现代公路。

“察院明文”碑。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贵川,在广袤的北方腹地,也存在一条承载千年的商贸古道。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从四川、云南通往陕甘地区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明、清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西藏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也是真正意义上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

  对陇南至今保留的茶马古道“交通遗存”的探查,我们发现陇蜀道的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甘肃的丝绸之路线路中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1 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

  康县茶马古道是陕甘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条古道,因为有了茶的滋润,所以穿山越岭,绵亘千里不朽;

  一条古道,因为有了马帮的故事,所以引人入胜,世世代代相传。

  这是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古道,上百年的风雨将它磨损得面目全非,只有在青石板上被马蹄踏出的深深足迹,仍十分倔强地存留着。

  想到望关的由来,“望”字的本义是说,站在高处,举目远眺,一个动词和地名牵涉,自然会有故事:望关古名又称望贼关和望子关。据《康县志》载:“望贼关在县西一百里,道出武都要路,为州境险隘,有官兵防守。”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还能看到在古关隘旧址一石山突起处,临河曾建有六方形、高三层、瓦盖顶炮楼一座,每层各面都有炮眼,可观阶、成及康三路,若有匪寇意欲劫掠,守护者可即刻进行反击,鹰鹞难越,因而名为“望贼关”。后传宋代名将杨文广自成州往阶州之时,关前久望其子,但其子受伤未归队,老将嗟呀不已,后人遂称“望子关”。

  岁月流变,昔日的险关在山川的印痕早已模糊难辨,但其分路口的作用却日渐醒目。之前,望关乡政府所在地是江武公路、略武公路的交会点,南下是康县,康县以南是阳坝,阳坝以南是陕西宁强;西去便是陇南,武都往前走是文县,出了文县南下便到了四川腹地。

  甘陕川三省偌大的身躯,仿佛都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关口,潜藏在群山之中的“奇经八脉”变得通行无阻。

  作家马步升到康县曾说:“一个望子关,望不尽四散飘零的陇南游子”,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望关早已凝结成了慈母倚楼而盼的意象。而这个意象也与一条途经望关的故道有关,康县因此被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

  2 石猫梁上的半块残碑

  石猫梁就在离镇政府不远处,在山梁上有一段直接在青石上凿出的石阶,大约二十级,每级宽约1米,由于年代久远,这段黑黝黝的台阶要仔细看才能发现是人工开凿而成。谁能想到,连林草都感到萧索的这条故道上,曾经响彻嗒嗒的马蹄、叮当的马铃、天南海北的方言……

  如今这条茶马古道早已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沉寂,但却有很多人在苦苦寻找、挖掘和整理附丽其上的历史文化记忆。

  故事要从2009年石猫梁上惊现的半块残碑说起,当时正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地文物工作者在古道旁发现了它,如获至宝。

  这块残碑圆首长方形,外缘参差不齐,轮廓受损严重,残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青砂石质,碑额及碑文皆楷体阴刻,碑额从右往左横书,碑文竖七行,其中五行字迹易辨识,明确可辨识的共43字,碑额横书的4个字,专家辨识为“察院明文”,碑文中可以识别出“巡按陕西监察/示知一应经商人/茶马贩通番捷路/旧规堵塞俱许由/敢有仍前图便由/官兵道□放者”六行字。

  起初它躺在石猫梁上无人问津,后来它被搬到县文化馆的院中保护,现在这块碑在白云山上的茶马古道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它身上含有什么惊天的秘密呢?

  这43字,学者却解读出了古代陇南诸如行政地理、茶马贸易、道路交通、关隘兵防等方面十分重要的信息,“茶马贩通番捷路”7字则首次实证了陇南茶马古道的存在,也使康县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惟一发现茶马古道碑刻的地方。

  碑额中的“察院明文”有明朝官府公文的特征,明朝都察院,简称察院,而当时官府通常把自己的法令﹑规章制度等明确的文字记载称之为“明文”。碑文中“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可看出今康县境内,以至于陇南全境,在明代基本都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陇西县(包括秦州、阶州、徽州)所辖。

  碑文第二行“示知一应经商人”指明碑文是“巡按陕西监察”对所有途经此地做生意的人的一种“告示”。“告知”的受众即所谓“一应经商人”——所有从事商品交流、商业贸易的人。在告诫“一应经商人”的同时,特别提到了“茶马贩”,可见这类商人当时已经络绎于途,成为朝廷重点关注对象。

  3 诗仙和诗圣都留下大作的地方

  在陇南这片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过渡的大地上,“马”与“茶”两个文化元素书写并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陇南的茶马交易市场,最早出现在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年,北宋官府在岷县、宕昌县、武都县等地设置茶马交易市场,进行茶马交易。”

  到了明代,在西北互市贸易中,茶叶已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明朝廷出于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的需要,推行严格的禁榷和专卖政策,先是设置茶课司,以确保有足够的茶叶进行互市交易;其次是置茶马司,专事茶马贸易。

  明朝的监察制度客观上对“私茶”屡禁不止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同时,茶叶为商人“视为利薮,竞相趋之”。明廷对于无视朝廷法令的私茶活动限制得非常严厉,接连下令严守关隘,禁止商旅私自贩鬻,规定凡“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

  从残存的碑文中隐约可见“巡按陕西监察”对之前途经此地的“茶马贩”导致国家茶叶专卖税收严重流失极为不悦。

  有了它的指引,人们在康县境内探查茶马古道的工作变得相对容易。后来专家相继认定的茶马古道遗迹,现存有窑坪桥、白马关古城、古洞流虹桥、盘古山古道、龙凤桥、三功桥、巩家山廊桥、羊倌岩栈道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有力地证明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是陕甘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阳坝镇太平村至今还存活着一株神秘而古老的千年茶树,是谁种下了它?康县茶马古道的存在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在茶马古道来来往往的茶马商人,有人洞悉这儿也是生长茶树的风水宝地,而将巴蜀之地的茶树引种到这里的呢?

  《察院明文》残碑最终使得康南的茶业种植历史变得有迹可循,并为康县的茶文化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县境内的青泥古道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至今隐藏在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境内的青泥岭山脉中。青泥古道引得诗仙李白在他的《蜀道难》中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千古名句;诗圣杜甫也在《水会渡》诗中对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无限感慨。

  大唐诗仙和诗圣都留下大作的地方,气象该是何等不凡?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