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的甘肃
从一册日历看陇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读者》出品的《日知录》
兰州大学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出品的“敦煌日历”
日历一翻,新岁启封。日历如同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古代刻画在简牍上的历日(历书的俗称,即古代用来记月算日的工具书),还是现代创意飞扬的日历,都印证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读者出版传媒期刊出版中心、兰州大学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带你共同感受“光阴”里的甘肃。
384天竟是“历史重演”?
“一年有384个日出,我送你384个祝福。”有网友称,今年这首老歌应该这样唱!随着2025年的到来,农历乙巳蛇年也即将开始。最近,许多人惊奇地发现,这个蛇年有384天(2025年1月29日—2026年2月16日),而你知道吗,在久远的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全年也有384天。
“五凤二年这本历日是编册横读式,竖栏为月,横行为日,可以清晰地看到朔闰与大小月。那年有闰八月,全年共384天。”近日,带着对“历史重演”的好奇,记者辗转联系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该所研究馆员王永安一起“穿越”探秘这段古老的时光。
“这个历日在全年历表之前还编有三简选择术的内容,就当时出土的实物来看,这种编联方式是第一次见。这对我们认识古代历日的编册,探索历家历法的文化,都具有启发意义。”翻开尘封的资料,王永安向记者娓娓道来。他是2012年在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工作人员之一,“这三枚选择术分别抄写了黄帝、时日和复日的宜忌,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黄历内容,类似于‘今日宜忌’。”考古发现,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繁复庞杂的择日之术,将人们的日常行事纳入特定的天象、阴阳、五行与时日之中,以便趋吉避凶,随着相沿成俗,累代传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时至今日,仍在沿用。
“回溯往昔,历日不仅是时间的记录工具,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甘肃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简牍研究已成为国际显学,甘肃汉简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安讲道,“五凤二年历日就是以传统的木简为载体,用古朴的文字和独特的符号记录了当时的年月日以及节气信息,从农事安排到重大祭祀、庆典活动的宜忌提示,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与文化信仰,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秩序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创的历法,而一册历日的存在,也见证了这种文明的智慧。王永安说,“五凤二年历日中标注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立冬等节气及其具体日期,对于研究汉代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还标注了初伏、中伏、后伏、腊等重要日子的具体日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一本书”原来还有“一册历”?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纸质日历并未被时代淹没,反而以独特的文化韵味坚守着一方天地。每到岁末年初,各大博物馆、出版机构和文创企业定会“跃跃欲试”,通过文创日历“大展身手”,彰显文化底蕴。作为兰州的一张“名片”,《读者》这“一本书”就是一座城的文化代表。从2015年开始,《读者》已连续推出原创日历《日知录》11年,其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
“第一次接触到《日知录》是在2019年,当时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独特的排版布局吸引到,还记得那本日历中每天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件文物,让我了解古人如何使用这件器物,这种科普非常有温度。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回购,有时还会将它作为兰州的伴手礼送给朋友。”文艺爱好者张欣然向记者推荐了她眼中的甘肃文创《日知录》。
“我们想把历史、艺术、文化等丰富的精神内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家在翻开每一天的日历时,都能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读者出版传媒期刊出版中心编辑郭佳美认为,日历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设计《日知录》时,我们希望它是‘日知’,也是‘日志’,形成思想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所以页面有大面积留白,满足使用者书写和绘画的需求,可以随手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悟。”
“今年推出的‘色蕴东方(主题)’,用六种传统颜色(红、青、金、白、黑、紫)和敦煌色,展现自古以来关于各种颜色的意境内涵,比如文人墨客们常通过颜色表达感情,寄托人生理想或是离愁别绪。”谈起《日知录》,郭佳美对每年的主题都如数家珍,“2017年的‘海外遗珍’,选取了365件遗失海外的国宝,让读者了解一个多世纪之前我们的民族之殇,并追寻着国宝遗珍的足迹触摸历史周游列国。2021年的‘烟火人间’,通过图片和文字,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展示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和社会形态,让读者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陇原文化如何“纸上生花”?
2023年由甘肃省教育厅牵头成立的兰州大学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今年也通过文创日历“发力”,创新性地将敦煌壁画临摹后制作成日历,让甘肃的文化瑰宝化作一叶扁舟,成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做好国际传播的载体。
“这次我们和一家面向北京、上海等地区做中小学国际教育的机构合作,出版这册日历,期待更多的学龄期青少儿对甘肃产生好奇和热爱。”兰州大学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魏迎春介绍,“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精华体现。我们挑选了敦煌石窟中一些代表性的壁画和塑像,请专业人士临摹,并通过生动的色彩搭配和线条的特殊处理,使这些形象更加童趣可爱。比如突出菩萨身上的中亚团花服饰纹样,让小朋友可以模仿勾画并了解这种纹样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临摹版本中保留了一些菩萨的胡子,小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和日常中见到的菩萨不一样?从而对敦煌文化产生兴趣。”
“文化的力量就是水滴石穿。我们在不断探索,如何对敦煌学的科研成果进行生动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已与省内外多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魏迎春表示,甘肃是文物大省,遍布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蕴藏着陇原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共同记忆,研究所计划进一步拓展本土文化传播的形式和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丝路文化、甘肃文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琪 首席记者 赵文瑞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3年04月27日《甘肃摄影史略》《陇原文化名家肖像集锦》图书首发 陇南市多人入编
- 2022年12月27日“春绿陇原”文化惠民演出大幕重启
- 2020年11月27日【图片新闻】山丹县“春绿陇原·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 2018年08月13日用深情的笔触描绘文化兰州 王登渤做客“金城文化沙龙”谈陇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