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太空的天水马铃薯种子回家了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吴银霞 赵军霞
“我们在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马铃薯实生种子终于回家了!”1月2日,太空马铃薯实生种子返还样本交接仪式在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
前不久,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在太空“遨游”近半个月的特殊乘客们结束“旅程”顺利回家。
“此次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了7个组合5万多粒马铃薯实生种子,共计33.89克,这是我所近年来首次开展马铃薯太空诱变育种。”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鹏说。
据了解,实践十九号卫星上搭载有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等20大类,我市除搭载有马铃薯种子外,还搭载了蔬菜、小麦、玉米、中药材、花卉等各类植物种子。
那么,什么标准的种子能满足航天育种要求?市农科所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以及良种专项攻关经费支持,实现此次搭载。“以马铃薯为例,每一颗实生种子都要精挑细选,首先它们要有丰富稳定的遗传背景,其次种子要饱满、形状优良。马铃薯实生种子又小又轻,1000粒重0.5克左右,我们用了两个月才完成挑选。”王鹏说,通常情况下,马铃薯通过切块播种进行无性繁殖,而实生种子是马铃薯品种杂交后产生的果实,通过品种杂交可以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
农稳社稷,种子为基!这些小小的“天选之种”飞入太空,连着“国之大者”,也开启了我市马铃薯航天诱变育种的探索新篇章。
“航天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等优势,已成为种业源头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马铃薯新种质资源、新品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市农科所副所长张忠平介绍说。
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的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峰告诉记者:“在太空中,微重力、真空及射线等因素共同作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可能会发生DNA碱基的转换和颠换,进而造成遗传变异和永久性性状改变。这种改变在自然界要经过多年多代的选择才能获得。
航天育种能更快创造出新的、特异的、优良的种质材料。”
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育种方式,航天育种能大大缩短育种进程、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步伐。此次,市农科所7个组合的马铃薯实生种子从太空返回后,作为薯类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鹏第一时间就开箱取出并仔细观察,期待着能借此获得重大突破。
但事实上,从航天育种到走上百姓餐桌,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但能‘上天’遨游,更要能‘入地’结硕果”。王鹏介绍说,这些从太空“旅行”归来的马铃薯种子,需经过大量的田间试验、鉴定评价以及室内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才能选出优良的马铃薯材料,再为之后的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开春后,我们将对这5万多粒实生种子进行萌芽试验,再进行育苗,移栽后预计会有3万到4万株实生苗,之后将收获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作为育种材料第二年再种到试验田里。”王鹏说。
马铃薯作为四大主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60多年的赓续研究,市农科所目前已选育出25个“天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其中20个品种由该所自主研发。如鲜食型的天薯11号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等特点;淀粉加工型的天薯16号和19号,其淀粉含量超过18%,蛋白质含量超过2%,还兼具抗晚疫病等特性。这些马铃薯新品种在西北地区已实现了广泛推广种植,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
“航天育种是我们培育马铃薯特异种质资源的一次有益探索,也填补了我所在优化作物育种新途径方面的空白。”张忠平说,他希望通过航天育种,能有力助推市农科所在马铃薯新品种研发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同时在马铃薯种源自给自足、自主可控道路上走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1月2日,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的马铃薯实生种子样本成功交接后,市农科所工作人员对这批种子再次进行分拣,便于随后进行分批分类种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0月31日510所“神器”保驾护航 “神十九”太空出差安全无忧
- 2024年03月27日来自太空的“守护”——走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
- 2023年05月25日“未来太空车”编织科学的梦想 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甘肃赛区)见闻
- 2022年12月08日助力打造美好“太空家园”——510所多项产品护航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