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理论】加快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1/10/ 08: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伯霞

加快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刘伯霞

  服务消费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支撑,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我们要顺应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切实为广大居民提供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让服务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挖掘服务消费潜力,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挖掘餐饮住宿消费、家政服务消费、养老托育消费等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教育和培训消费、居住服务消费等改善型消费活力,增强服务消费的内生动力。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加强服务消费品牌培育、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消费动能。加强服务消费监管、引导诚信合规经营、完善服务消费标准,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夯实人才队伍支撑、提升统计监测水平,强化服务消费的政策保障。

  优供给,扩需求,加快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供给侧,要推动促进服务消费实现的“幸福产业”提质扩容。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力营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条件,加快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消费的深度融合,培育网上零售、在线教育、智慧旅游、互联网医疗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丰富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实现供给数字化,从供给端为服务消费拓展空间。需求侧,要增强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挖掘服务消费市场潜力。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引领服务消费升级的中坚作用,使其成为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等中高端服务消费的主力军。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降低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节假日消费和夜间经济发展。支持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完善长效机制,为加快服务消费发展积蓄后劲。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出系列部署,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围绕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稳就业促增收,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补短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上强弱项。要优化消费环境,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完善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监管、治理大数据“杀熟”、加强预付式消费保障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护航“放心消费”。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营造安心的消费环境。

  深化服务消费数字化转型,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实现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紧扣“服务”二字扩大服务消费增量。未来,服务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占比进一步提升将是大势所趋。服务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型消费,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紧扣“服务”二字做文章。简而言之,就是要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验,让人们安心放心舒心消费,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深化服务消费数字化转型,鼓励服务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助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不同细分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展领域和范围。加快服务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通过税收抵扣和财政补贴等方式,精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发挥服务消费平台的数据和科技等优势,构建“互联网+”服务消费生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消费从业人员数字化技能,提升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三是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居民服务消费能力,拓展服务消费发展空间。

  作者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