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少了 到城里过年
农村过年习俗悄然在改变
今年春节,记者回老家榆中北山农村过年时,从大事小事中感受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又或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
鞭炮声少了 年味依然浓
“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然而今年的除夕夜,榆中县上花岔乡、园子岔乡等山区乡村,爆竹声远不如往年。不少村民认为,过年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应个景,能少放就少放。
上花岔乡百禄村的张先生说,这几年,榆中北山农民靠种植百合、中草药发家致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农贸市场上啥年货都可以买到。“前些年每到跨年夜,爆竹声不断,吵得人一宿睡不好觉,清晨四五点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可今年正月初一清晨,我一睁眼快7点了,差点误了拜年。看来,今年春节期间村里放烟花爆竹的人的确比往年少了。”78岁的上花岔乡中圈社的白妈妈笑着说,在县城上班的儿子回家时就带来了一个礼花,除夕夜放完后就再没有放烟花。
近年来,农村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此,乡里村里在春节前夕就大力宣传少燃少放烟花爆竹,当地村民也很支持,不少村民自觉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过一个“没有烟花味”的年。
“过年放不放烟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样过好自己的日子,怎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想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理念,就要从小教育。”82岁的滕老先生说,今年过年家里只买了一个礼花和一挂1000响的鞭炮,按照习俗在除夕夜“送家神”、初一凌晨“接灶神”、初一早晨、初五(破五)和元宵节分别燃放一下就足够了,除此之外的烟花礼炮一概“省略”。
农村办流水席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办婚事操办酒席是件大事,需要做平常难得吃到的大菜,主人家还必须考虑菜的味道,所以一定要请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大厨师掌勺。虽说这大厨没有厨师证之类的身份证明,但是他做菜的味道和风格,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做这一行靠的都是口碑。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婚姻观念的变化,时下在农村操办婚宴的人越来越少了。同时,为了省事,主人家大多将举办婚宴的地方选在县城的大酒店。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在城市里待久了,生活习惯和想法也有了改变。他们会觉得在家里办流水席环境差、餐具也不卫生。再者,在县城大酒店办酒席,婚礼的现场布置会精致和洋气很多,哪个女孩不向往?”农历腊月在榆中县城为儿子举办了婚礼的白先生说,“如今,流水席的模式已经渐渐消失了,很多厨师做起了‘农村酒席一条龙’的生意,主人家只需出钱和场地,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省了很多事。但是承包给别人要增加费用,算下来和去镇上、县城的饭店差不了多少,还不如直接去饭店。说实话,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还是怀念过去农村流水席的热闹。那种全村齐上阵的场面已经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对过去的眷恋。”
除夕夜的团圆与守岁
除夕夜,是乡村春节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早早地贴好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整个村庄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厨房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正在紧张地准备着。一桌丰盛的菜肴,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鱼,有象征团圆的饺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肉类和蔬菜,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团圆饭,欢声笑语不断。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兴奋地分享着一年来的趣事。饭后,大家便开始守岁。老人们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拉着家常;年轻人则聚在一起,玩着扑克,聊着一年来的收获或来年的梦想,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手里拿着摔炮,不时摔上几个,为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热闹。
守岁,守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对家人的陪伴和对新年的期待。在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浓浓的亲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农村人到城里过年
记者还了解到,原本30户村民的村子里,只有11户家里有人,其余的都进城和子女一起过年了。“这些年,北山农村大部分村民靠种植百合、中药材致富,陆续在榆中县城和兰州市区买了楼房,农忙时节回到老家务农,一直到收获结束。12月初一家人就进城,享受安逸的生活。”响崖社的魏先生说。
走在村子里,已经很少看到小时候的土坯房,家家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除了到城里买房,村里一些年轻人在外打工或者经商挣钱后,就回家把老房子翻修了,逢年过节回老家度假。”魏先生说。除此之外,记者发现村子里的小轿车越来越多了。以前走亲戚,距离不是很远的基本靠步行,现在走亲访友基本都开着小轿车。有的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老家,百余公里或几百公里的路程,都是开车回家过年,其中不乏二三十万元的小轿车。
乡村春节,是一幅清净、温馨、祥和的画卷。在这里,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回归到最质朴的生活状态。它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淳朴的邻里关系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心中永远温暖的港湾。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已不再那么坚持一些老风俗,但传统的过年习俗依然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也没有抛弃那些承载着美好记忆的“老习俗”,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为传统过年习俗注入新活力,并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根本,铭记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05日【新春走基层】金昌市:680名环卫工人保“春洁”
- 2025年02月05日【新春走基层】闹社火 贺新春
- 2025年02月05日【新春走基层】社火闹新春 非遗年味浓
- 2025年02月05日【新春走基层】静宁果农抢抓农时为桃树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