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张掖:年货市场年味儿浓

 2025/02/06/ 15:03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 陈 海 韦 娜

年货市场年味儿浓

  张掖日报记者 陈 海 韦 娜

  春节期间,我市各便民市场、超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商家纷纷备足货源、丰富品种,市民也忙着置办年货,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在张掖绿洲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年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摊位上摆满了米面油、肉蛋禽、蔬菜瓜果、灯笼春联等,鲜翠欲滴的蔬菜、香甜可口的糕点、品种丰富的水果……琳琅满目的货品让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这里肉蛋禽、瓜果菜啥都有,新鲜,价格也合适。”市民李琴买了蔬菜水果干果后,径直走向禽类区,“最重要的是这个市场有活鸡,现宰现烫,过年无论爆炒还是水煮都很鲜美。”说话的功夫,李琴挑选了两只活鸡,交到店主手上。

  “为满足市民春节购物需求,我们在市场设置了年货街,除了固定门面经营店铺,还有近100户临时摊位商户参与。”市场部经理白森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平均每天销售肉类85吨、蔬菜460吨、瓜果380吨、面90吨、米55吨、油35吨、鸡蛋15吨。“市场加大物资调配供给力度,畅通物资供应渠道,全力保障消费者春节物资充足供应。”白森旺表示,有些商品当天进当天出,不需要储备。春节期间市场“不打烊”,货运物流正常,部分商户营业,保证市民春节物资供应。

  市场红红火火,超市热热闹闹。装修升级的新乐超市西关店购物环境焕然一新,各类商品应有尽有,顾客络绎不绝。“这个超市现在的购物环境很好,服务比之前更专业、更人性化,烘焙甜点、秘制肉肠、卤货、酱肉、菜肴等都是现制,先少买点尝尝,过年有需要再随时买,不用囤货。”市民马瑞淡然应对“办年货”。

  “我们学习胖东来模式,投入升级改造资金900多万元,从商品、环境、服务、文化理念等方面全面优化调改,淘汰下架三四线品牌,新增一二线品牌商品1.3万多支,引入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93支,商品结构达到胖东来的 80%,商品品质全面提升,价格更加合理。”新乐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西关一店店长高志华介绍,超市重新调整卖场布局,取消强制动线,拓宽卖场通道,扩大烘焙区、熟食区,设置宽松的顾客休息区,配备婴儿购物车、母婴室、老年购物车、洗手台、直饮水、微波炉、加冰站、宠物笼等便民设施,让顾客更加轻松舒适购物。

  春节期间,为了让市民轻松采购年货,新乐超市多措并举,全力保供。“在商品筹备上,传统年货丰富多样,坚果、糖果、春联等应有尽有。我们还准备了大量张掖特色年货,像新乐食坊制作的西北大菜、油馃子、八宝饭等,让大家品尝家乡味道。”超市西关一店副店长王星表示,为确保各类商品稳定供应,超市还优化了物流配送,积极应对采购高峰。“春节期间正常营业,线上线下随时为市民提供服务。价格方面有监督小组严格把控,稳定物价。服务上,增加临时员工,增加收银员,新增停车场免费接送车。大家在购物中有任何需求,可找工作人员帮忙。”

  瑞雪迎春到,万家“囤”货来。虽然前段时间降温降雪,但仍阻挡不住人们逛年货市场的热情,从早上9点多到下午4点多,万家便民市场人头攒动、人来人往,市场汇聚了千款年货产品。卖糖果瓜子干果的摊主吴师傅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吴师傅的摊位有瓜子、银杏、花生、蜜枣、开心果等100多种干果、糖果,都是“春节必备果”,买的人自然很多。

  销售鸡爪、带鱼、猪耳朵、猪蹄、虾等冻货的张志超也忙忙碌碌,一会捆带鱼,一会称猪蹄,一会翻腾虾。“我们进货时坚持索证索票制度,追踪溯源,保证食品质量,绝对安全。年前买猪耳朵、猪蹄、鸡爪的顾客多,买回去做卤菜,年里比较受欢迎。”张志超说。

  “市场严把食品和消防‘安全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正值春节消费旺季,我们通过‘张掖甘味臻选’商城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线上线下全方位满足消费需求。”万家便民市场总经理宁浩东介绍,为保障市民群众日常物资供应,市场开展春节“不打烊”活动,方便市民春节期间购物。

  此外,市商务局发出春节期间重点商贸消费场所“不打烊”倡议书,倡议重点商贸行业企业、个体经营户守牢安全底线,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稳价格保供应,营造节日氛围,维护消费环境,倡导文明消费。同时积极为外地游客及本地市民提供及时、便利、周到的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促消费活动,推出适合不同需求的预订、外卖等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确保让市民游客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