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新春走基层】传承传统文化 感受时代脉搏——“羲皇故里”新春走笔

 2025/02/08/ 08:5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马效军 沈丽莉 刘健 安东 李静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正在30窟进行残损修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效军 沈丽莉 刘健 安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麦积山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临近春节,本报记者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羲皇故里”天水,感受文物工作者不忘领袖殷殷嘱托、潜心为国护宝的赤子情怀,触摸厚重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春节的脚步渐近,天水市秦州区的大街小巷已悄然换上新装,灯笼高悬,彩灯闪烁,传统民俗与时尚元素交织,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勃勃生机。

  伏羲庙地处秦州区的繁华路段,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始祖伏羲的祭祀圣地,更化身为一座承载传统年俗与文旅热度的文化地标。虽然天气严寒,但寻根祭祖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为腊月的伏羲庙增添了浓厚的春节气氛。

  “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和天水伏羲庙知名度的持续上升,前来祭祖的游客越来越多,最近每天的接待量是往年同期的三四倍。”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崔文刚说。

  2024年8月2日,游客在天水伏羲庙参观游览。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孙镇 摄

  伏羲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从渔猎向农耕过渡的肇始记忆,自古以来,关于伏羲的传说在天水口口相传,源远流长。

  崔文刚表示,为了讲好伏羲故事,让人们深入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天水市博物馆近期对伏羲庙的讲解词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并加强了导游队伍的培训,努力将伏羲的功绩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讲解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同时,馆方还与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了合作,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强化学术研究,深入挖掘伏羲文化。

  天水伏羲庙有着500余年的历史,历经12次维修。“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前提是保护。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才能让伏羲庙光彩依旧。”崔文刚说,在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水市顺利完成了对伏羲庙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力求让伏羲庙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能够得到完好保持和延续。

  

  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在天水麦积山石窟,广大文物工作者同样也将满腔热情融入文物保护工作当中。

  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内千余尊泥塑造像跨越北魏至明清,融合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审美,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印记,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窟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加强石窟保护极为重要。”正在对麦积山石窟文物开展修复工作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90后”文物修复师张斌说,赓续“莫高精神”,就要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老前辈一样,择一事,终一生。

  进行文物修复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还借助数字化采集、3D打印技术等手段,努力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12月12日,我们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了‘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特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了5组整体复原的特级洞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麦积山石窟之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李天铭介绍。

  作为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的资深专家,李天铭始终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对这些文化瑰宝,有着深厚的感情。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准备动身前往日本,对接上世纪50年代日本摄影师拍摄的早期麦积山石窟照片的数字化回归事宜。

  李天铭说,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麦积山石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要让千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好地焕发出全新光彩,就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文物建立全面细致的数字档案,这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不断努力的重要方向。

  2024年10月5日,游客来到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观赏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坤 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境内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浓厚。

  在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峡谷,坐落着4A级景区水帘洞。再往里走,在一处长150余米、宽60余米的天然崖面上,保存着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拉梢寺摩崖浮雕造像。

  这一摩崖浮雕始建于公元559年的北周年间,浮雕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站在崖壁之下仰望,通高42.3米、宽43米的释迦牟尼佛,双目微垂,似俯瞰众生,威严肃穆。主尊两侧,分立着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依然清晰可辨,震撼无比。

  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武山县文旅局局长张永琦介绍,武山依托“山雄、水秀、洞天、泉汤、鱼鲜、菜香、文脉、武魂、玉润、人杰”的“十有”资源禀赋,以水帘洞景区、拉梢寺摩崖浮雕造像等为核心,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力将文旅产业做强做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更多人能够感受武山之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前,武山县滩歌镇代磨村的旋鼓舞队正紧锣密鼓地排练队形,为即将到来的春节非遗展演做好准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

  来到武山县滩歌镇代磨村,临近年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三海的带领下,数十名手持羊皮鼓的村民正在村文化广场跳着当地喜闻乐见的旋鼓舞。表演者中,有年逾7旬的长者,也有仅仅五六岁的孩童。他们时而重击,时而轻弹,伴随着羊皮鼓发出的鼓点,变幻出“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三只猴子滚绣球”等队形,引来围观群众阵阵喝彩,给小山村里增加了不少春节的味道。

  “娃们?你们喜欢旋鼓舞吗?”

  “喜欢!”

  “想不想学?”

  “想学!”

  表演间歇,代三海笑容满面地向几名孩子传授起旋鼓舞技艺。

  代三海今年68岁,从小就随着祖辈、父辈练习旋鼓舞。他说,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久前,旋鼓舞还在央视节目《开门迎春晚》亮相,作为旋鼓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感到十分振奋。

  “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魅力。”他说。

  雄壮的鼓点,豪迈的喊声,奔放的舞姿,这里的群众满怀希望、带着梦想,迎接新春的到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