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净街”民俗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历久弥新

 2025/02/10/ 16:14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魏姣 南文博 崔桓

安定区内官营镇“净街”民俗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历久弥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姣 南文博 崔桓

  “三声鸣炮,施公上轿出府,三班衙役敲铜锣开道,举‘肃静、迴避’牌,举华盖(俗称‘万民伞’),后有兵勇若干人,骑马,佩弓箭、兵器、公文、印信等物,巡视内官营镇四关三街。”

  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官营“净街”民俗活动在安定区内官营镇隆重举行。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簇拥街头,在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盛宴中感受满满的年味儿,共同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大吉。

  上午十一点多,“净街”民俗活动正式开始。队伍最前方由一位青面獠牙,翻穿皮袄,头戴牛嘴笼,锅墨涂面,身背羽书的“毛神子”狂奔于四关三街提前开道探路,通风报信,保证欲出行巡查的营官老爷(施公)安全、畅通行进。“毛神子”扮演的是营官老爷(施公)当年的递铺信使,翻穿皮袄,表明他不分寒暑、风餐露宿的辛劳;锅墨涂面,表现其长途跋涉、蓬头垢面的形象;头戴牛嘴笼,以示为严守机密、守口如瓶的职业特点。

  队伍前列,彩车、鼓车开道,民众高举四十八面龙凤彩旗、二十四节气彩旗和十二生肖旗帜紧随其后,威风凛凛、步伐稳健,寓意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祥和喜庆。

  继续朝队伍后方走去,王府仪卫队伍第一方阵映入眼帘。排在前面的是挥舞麻鞭的净鞭卫士,后有两对衙役抬着两面铜锣,鸣锣造势,“天下第一清官”匾额被数名衙役高抬,随后24人组成的衙役队伍为老爷“保驾护航”,寓意执法严明、刚正不阿。

  再往后走,王府仪卫队伍核心方阵就出场了!“施公”戴官帽,穿官服,挂长髯,端坐在八抬大轿中,沿四关三街巡视。轿前,一人前俯后仰摇举华盖(俗称“万民伞”),周围缀有许多小绸条和流苏,据说是百姓对地方官员表示嘉勉、爱戴的一种方式。轿两侧,为师爷两名,瓜皮帽、小墨镜,执笔墨纸张伺候。

  每到十字路口或人群聚集地段,“施公”必要驻轿训话,内容为尊重知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道理和祝福。这里的“施公”指的是“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曾因在灾荒年月为甘肃人请命免粮而被百姓铭记,常由当地举荐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装扮成“施公”。

  队伍后方是若干护送官员公文、印信的兵勇,或骑战马、持长缨,或背箭弩、持火枪,或腰佩长刀、持长戟,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威风八面,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惊叹连连。

  据了解,内官营镇“净街”活动于2024年12月入选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净街”,原为京城旧制。明代肃王设内官营之初,每逢元宵佳节,藩王前来内官营出巡,协同王府仪仗净街,整顿治安的场景。该活动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为定西市安定区春节期间的一项最为隆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今年为了庆祝‘净街’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整体规模比往年更大,各个方队都增加了人员数量,演职人员有300多人,工作人员有100多人,而且马队也从以前的十几匹增加到了今年的四十几匹,一天下来,我们的演员也特别给力状态都特别好,也希望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在浓浓的欢乐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乙巳蛇年内官营“净街”民俗活动负责人朱爱锦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