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秦安灯谜:千门如昼映笑颜


何喜田
羲里娲乡秦安,县域内文化繁盛,文脉厚重。灯谜,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共融同长。
灯谜,又称文虎,打虎,因此猜谜者,也叫射手。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项民俗文娱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瘦辞”。到了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正式出现灯谜。所谓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明代以来,秦安灯谜因邑人进士胡缵宗的参与、影响,在县城逐渐推广。由此,每年端午、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文人雅士们出谜互猜,竞文斗智,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秦安灯谜分为民间谜和文义谜两大种类。民间谜,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顺口溜或民歌等形式来制、射的一种谜语。如谜语“千根线,万根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两字口语:下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烹饪术语:红烧)”。类似这样的谜语,张口即来,极具生活气息。文义谜,也称灯谜,属文人书面创作,在文人雅士中流传、竞猜。如“平日街中乱摆放(秦安地名:旱坪)”“御瓷之乡景德镇(秦安地名:王窑)”。
20世纪初,秦安灯谜的题材逐渐扩大到诗词、新人物、单字、曲牌名、西厢句、中西药名、汤剂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又出现数学、天文、地理等名词入谜。数百年来,秦安灯谜就这样看似随意、实则考究地在小城的大小巷口、关口、广场飘然悬立,描摹着风物世事,映照着善恶丑美。
秦安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部分组成。谜面就是供猜射者作答的题目,也叫谜题;谜目,灯谜所要猜射事物的范围;谜底就是答案。多年来,随着文化大融合,秦安灯谜取“南宗”“海派”之长,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既有慷慨、激昂之气,也含“海棠滴石,斑斑粉彩”之韵。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秦安灯谜的猜制取材于俗世风物,也还原于俗世风物。会意法、象形法、增损离合法、别解法、排除法、综合法、组字法、拟人法等,让秦安灯谜的制射浓淡相宜、引人入胜。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大都暗合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脉络与技法,虽不出左右,却守正创新。
岁时更替,我们看到一大批灯谜爱好者,如安维峻、巨国桂,如胡洁清、成健伯、冯良辅、蔡景文、韩永禄,如王少鹏、安润泽、桑小平等,他们以家庭、师生、朋友等方式接续传承,为秦安灯谜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如此,才有了秦安灯谜今天完整的传承体系。
王少鹏,自幼喜爱灯谜,师承冯良辅、蔡景文,现为天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中华灯谜百强”“西北地区优秀灯谜艺术家”“谜状元”等美誉。在他看来,秦安灯谜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秦安灯谜在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性,经过长期发展,出现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秦安灯谜作品。
秦安灯谜,就像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石井、木雕、窗花、小曲,饱经沧桑而又玲珑秀丽,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弘扬了正能量。形式极富多样性,既有传统的展猜、擂台赛、电控抢答、挂谜讲解,也有网络谜会、交流研讨会、灯谜进校园等。在艺术上,秦安灯谜有着丰富的独创性,能充分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对诗、文、句原有意境巧妙置换,从而产生引人入胜的奇异效果。如“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当兵的人》歌词二句: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娲乡赞美诗(电影名:《秦颂》)”。
如今,秦安灯谜早已从秦安县城老人及民间文化人的口口相传兼文人雅士的悬谜挂猜发展到县城周边的西川、刘坪、叶堡、郭嘉等乡镇,并逐步向全县范围传播、推广。也正因如此,因着本地风物、口语、俗语的入谜,也因着众多射手在国内大赛中的脱颖而出,秦安灯谜强烈的认同感、鲜明的地域特征更加凸显。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猜谜的日子里,县城广场,凤山之巅,文化馆内,孔庙大殿外,人影憧憧,“灯山”杳杳,“字虎”高悬。从飘飘的彩纸上,从悬挂的线绳上,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我们看到的是秦安灯谜的灵动高远。耕耘,创造,喜悦,这样的秦安灯谜,不正像生长在泥土里的庄稼吗?茂密繁盛,盎然挺立。
如今,秦安灯谜入选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谜语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安灯谜在百年的传承、发展中积攒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1988年秦安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除承办县上的灯谜活动外,还组队参加了许多全国性的谜事活动,多次获得荣誉。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灯谜爱好者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网络形式开展灯谜活动,受众达十余万人。
如此,秦安灯谜在潮起潮涌中,踏浪而行。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娱乐,更成为一项益智类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节日到另一个节日,带着属于自己的文脉与灵性,穿越、抵达,启迪着民众智慧、增长了民众知识、服务于人民大众。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在《解花语·上元》里描摹京城元宵的盛况。如今,千年已过,从岁月深处走来的秦安灯谜,无疑是秦安最灿烂的风花雪月,也是秦安最雅致的沧海桑田,更是智慧的秦安人民对中国民间文化的致敬和表达。
(本文配图均为秦安猜灯谜现场,资料图,由王少鹏拍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1日【文化中国行】春节期间陇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2025年02月11日【文化中国行】兰州新区春节文化活动一线观察
- 2025年02月10日【文化中国行】七彩丹霞迎客来
- 2025年02月08日【文化中国行】行走山水之间 感受文化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