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庆阳布贴画:塬上生花传匠心

布贴画《灵蛇献瑞》 李庆英
封康康
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历史悠久,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它以粗布为原料,通过创造性地裁剪、拼合和粘贴,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是陇东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其雏形为当地妇女日常生活中的针线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妇女们常在破旧的衣物上缝缝补补,久而久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图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后来她们常会在孩子衣服上缝制一些动物、花草图案,传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庆英对布贴画最初的印象,就是奶奶和妈妈用各种布拼接的小毯子、门帘等家用品。后来她也常常跟着长辈们学,这样的经历为她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布贴画的实用性淡化,装饰性、艺术性逐渐凸显。其制作工序首先要构思意境,再绘出图样或剪出样品,最后依样配料配色,逐次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在底布上,用糨糊粘贴或针线缝合,最后成品。小型作品需要3至5天完成,大型场景作品则可分工合作,长达数月才能完成。
自古至今,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一直生长在山间塬边,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的传承面临考验。然而新一代文化工作者投身民间布贴画艺术的挖掘、传承。2012年初,华池县文化馆成立民俗产品研发中心,组建以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赵星萍、曹永琴等为代表的专业保护研发团队,对民间布贴画艺术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成立了“布贴画创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将创作研究基地设在该研发中心。后来,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80后”李庆英等一批专业设计人员被引进团队,为布贴画的保护研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最新审美理念。
经过老中青三代传承者不断努力,如今,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重获生机,并不断蓬勃发展壮大。2016年4月,研发中心研发的民俗文化精品——巧儿布贴画应邀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出,得到全国民俗学专家的赞许,5幅布贴画作品《打酸枣》《老碾子》《回娘家之一》《回娘家之二》《悄悄话》被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2024年,李庆英带领团队建成专门技能传授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通过培训研修,不断摸索,一步步让民间布贴画艺术走进校园、乡镇、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布贴画艺术。至今,工作室已举办民俗产品研发方面的各类培训班80多场(次),开展布贴画培训、技艺现场传授等活动150多场(次),带动周边5000多名妇女学习并创作庆阳布贴画,帮助她们增收致富。
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主要分布在华池县和西峰区。其中,华池布贴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其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地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浑厚质朴,气韵生动。西峰区的布贴画将民间画与人文画、传统乡土情怀和现代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当代绘画艺术的新质。刘雪玲是西峰区的民间布贴画艺术家。她凭着一双巧手,赋予平凡无奇的布料以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在她的剪剪贴贴中,变成一幅风景画,陇东的山水跃然布上。
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如同黄土大塬上盛开着的一朵朵山丹丹花,可爱美丽,质朴大方。它是陇东人性格的披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到庆阳的山乡田野里走走,里里外外的布贴画艺术使人赞叹不已,就像喷香的米酒浸入肺腑,使人陶醉。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的作品。她们的作品中,既有对农村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如田间劳作的农民、村头嬉戏的孩童,也有展现传统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如春节的喜庆、中秋的团圆景象。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的独特技艺,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使其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
近年来,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所凸显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等逐渐被业内专家学者所关注和认可,并多次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展出。2024年12月,“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被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庆阳布贴画艺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与日俱增,全国多所高校师生及民俗学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和学习。庆阳布贴画,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1日【文化中国行】春节期间陇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2025年02月11日【文化中国行】兰州新区春节文化活动一线观察
- 2025年02月10日【文化中国行】七彩丹霞迎客来
- 2025年02月08日【文化中国行】行走山水之间 感受文化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