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正月十五到,兰州街头元宵热销

 2025/02/12/ 15:16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玄丝雨 纪敏

正月十五到,兰州街头元宵热销

传统口味和创意新品均受消费者青睐

制作元宵。

  阖家团圆、共食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近日,记者深入兰州各大市场走访时看到,各大商超的货架上摆满了品种丰富的元宵,线上电商平台也争相开启元宵促销大战。无论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口味,还是创意十足的新品风味,都备受消费者热捧,节节攀升的元宵销量,展现出传统节日强大的消费拉动效应。

  1 传统味道,历久弥香

  2月9日下午两点,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的马国礼甜食店门前早已排起了蜿蜒长龙。市民张以安笑着说:“我是特意从西固赶来的,家里老人就好这一口。我每年来买元宵都得排队,不过这排队的过程,倒也让节日更有‘仪式感’了。”

  甜食店的店主马国礼介绍道:“今年我们售卖的依旧是经典的五仁和黑芝麻馅料元宵。和往年不太一样,从大年初三(1月31日)起,买元宵的顾客就逐渐多了起来,不再像过去集中购买,销量从最初的每天500多斤,增长至如今的3000多斤。”

  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店内十几名店员从清晨七点忙碌至晚上七点,滚元宵的机器一刻不停。马国礼说:“过年那会就有人预定元宵,不少发往广州、北京、海南等地,甚至还有寄到国外的。现在临近过节,只接受预定和现场购买。最近也有不少单位批量预定,一单都是几十斤。”

  传统元宵备受青睐,背后是对品质的执着坚守。马国礼表示:“35年来,元宵所用食材都由我亲自把关,糯米粉选用东北五常糯米,油是一级菜籽油,花生、芝麻等配料也绝不含糊。只有用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元宵,不辜负大家多年的信任。”

  在兰州人心中,张掖路甜食店的元宵备受推崇。60多岁的陈阿姨表示:“这传统味道,我吃了几十年,加上老字号的口碑,我们全家都信得过。元宵节吃元宵,就盼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2月10日下午两点,张掖路甜食店门前两排长队秩序井然,每年元宵时节这般排队盛景,兰州人早就习以为常。元宵提前打包妥当,数名店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售卖窗口贴心地贴着煮食方式和储存小贴士。20岁的小陈告诉记者:“路过看到这么多人排队,就想凑个热闹,买点元宵回去过节。我第一次买这家元宵,味道咋样还不知道,就冲着这长长的队,肯定差不了。”

  2 创新口味,崭露头角

  “黑芝麻汤圆一袋9.8元,其他各种口味都有。”2月10日下午四点,北京华联超市(广场店)的元宵售卖区热闹非凡,工作人员热情地推销不同口味的元宵。

  超市内,浓郁的元宵节氛围扑面而来,冰箱里摆满了大汤圆、小汤圆,还有元宝、柿子造型的创意汤圆,其中茉莉龙井茶味汤圆、生椰拿铁咖啡汤圆等新奇口味格外吸睛。市民张小娇看着咖啡汤圆,好奇地说:“咖啡还能做成汤圆?我这个咖啡爱好者必须尝尝。”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汤圆放进购物车。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大黄米汤圆依然是大众的心头好。广场店生鲜经理陈炳举介绍:“今年超市早早布置了汤圆售卖区,主打大黄米口味汤圆,还针对汤圆单品开展全场促销,最低6.8元/袋,满足顾客多元需求。超市在元宵节前十五天就开始备货,目前汤圆销量同比增长15%,日销售额约2万元。”

  3 线上数据,见证火爆

  某电商平台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销售成绩单。2025年该电商平台元宵节期间数据显示,元宵节前夕,电商平台超市的元宵礼盒与汤圆礼盒搜索量分别环比激增301%和294%,市场需求空前高涨。元宵节前一周(1月30日至2月5日),电商平台元宵产品累计销量逼近110万件,同比去年增长近180%;累计销售额约230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超110%。

  从口味偏好来看,甜汤圆成交额是咸汤圆的39.8倍,其中“最强甜口”黑芝麻元宵/汤圆的成交额占比均超60%,稳坐销售榜首。同时,新式口味如榴莲汤圆和五仁元宵也表现亮眼,成交额分别环比增长198%和168%。

  销售渠道方面,即时购物“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商品小时达”成为热门选择,元宵节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6倍,元宵/汤圆销售额同比增长113%。健康口味汤圆,像易消化的大黄米汤圆和糖醇汤圆,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超3.7倍和270%,市场潜力巨大。

  元宵节期间,无论是传统元宵的持续火爆,还是创新口味的异军突起,都彰显出消费者对元宵佳节的重视,以及对传统美食不断探索的热情。

  文/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玄丝雨 纪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