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何惠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保护弘扬好黄河文化。一是处理好文化引领与生态优先的关系。生态是文化生发、延续、传承之基。甘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之一,要建设山清、水净、岸绿、景美的黄河生态廊道,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文、泥沙、荒漠化和沙化、水土保持、自然灾害、气象等监测网络体系。坚持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系统协同治理,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沿线全景贯通的生态廊道,为阐发、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二是处理好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要整合串联甘肃沿黄市州优质文旅资源,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把文化、工业、农业、体育、康养、教育等元素更多融入旅游,发展富有甘肃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要做好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吃住行、游乐购、康与养的产业融合,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甘肃故事。
协同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一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黄河文旅品牌。统筹黄河沿线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对甘肃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空间范围、总体形象、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各地发展重点等内容一体谋划、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甘肃沿黄市州要紧扣本地黄河文化特色、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禀赋,围绕黄河文化旅游,深化“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独具风格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和标识,为游客提供多元的旅游产品,丰富游客出游体验。二是分类施策处理好发展中的优先序。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涉及文化、文物、交通、产业、沿线群众利益等诸多方面,要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势业态直道冲刺、新兴业态抢滩登陆贯通起来,分类施策、先后有序、协同推进。坚持保护优先,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先行建设甘肃黄河文化系列博物馆群,积极牵头申报黄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以项目为牵引,充分利用甘肃段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研发黄河系列文创产品,助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一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省级统筹,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合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上,协同社会各界力量,使黄河文化所承载的中华精神在器物保护、制度创新、行为塑造、生产发展、人心凝聚的协同中得到弘扬。与黄河沿线省份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统筹配合,突出甘肃特色,共同推动黄河沿线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处理好机制协同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机制建设是关键,方式方法创新是动力。在理念上,把弘扬保护黄河文化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富民兴陇协同起来;在规划上,处理好全域与区域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的空间关系,处理好黄河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关系,处理好自然与人文、旅游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在创新方式上,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通过视、听、说、演、画、研等形式,全面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筑营造、中医中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其融入现实生活,将甘肃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作者为武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1月17日【理论】着力推动天水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 2024年12月31日【理论】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 2024年12月24日【理论】让红色旅游持续释放新活力
- 2024年12月17日【理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