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王建兵
推动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强化差异化发展。一是深化资源禀赋分析,甘肃省县域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应利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县域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县域富民产业的潜力。二是推进农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衍生出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及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三是构建“地理标志+品牌矩阵”,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聚焦于“土特产”的发展,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动“甘味出陇”“甘味出海”,以品牌为引领,打造全省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龙头”。四是全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持续放大“甘味”品牌效应,并延伸至子品牌,形成“主品牌+细分品牌”的体系。并鼓励合作社注册区域公用品牌,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附加值。一是全链条数字化升级。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转型为基础,以品牌增值为突破口,以政策协同为保障,通过全链条的升级、集群化的布局和市场化的运作,将县域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推广农业物联网、智能温室及水肥一体化系统,以提升生产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生物提取、冻干技术及预制菜加工,进一步延伸价值链。针对县域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应引进专业化企业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县域冷链物流中心,发展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三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施农村能源革命,利用光伏、生物质能及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建设“零碳村镇”。推广“种养加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污染和生产成本。积极推动光伏农业和零碳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秸秆、果渣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和有机肥料。四是推进林地和草地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对接碳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与交易机制。
培育多元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纽带功能。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联系,引导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企业,构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以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二是激活返乡创业的动能。设立县域创业基金,提供“零租金”厂房和税收减免等政策,以吸引“农创客”和“乡贤”返乡创业。激发小农户的内生动力,支持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扩大,发展精细化和特色化的种养模式。三是拓展新业态,开发新的增长点。培训农民进行直播带货,建立“农户—主播—平台”的直连模式。利用农业大数据指导生产,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广农产品错峰销售模式。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创新金融支持工具的推广。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贷”,同时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抵押融资,引入供应链金融平台。开发并推广“乡村振兴贷”“特色产业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探索农产品仓单质押及应收账款融资试点。二是实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留存的有机一体化。实施“候鸟型专家”计划,灵活引进技术顾问,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开展“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提供电商、农业机械及加工等技能培训。三是强化土地保障措施。有效盘活闲置的宅基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整合闲置土地,优先用于富民产业项目。推动县域产业园区的提档升级,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倾斜至园区,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拓展增值空间。一是推动“农业+文旅+康养”深度融合。通过依托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促进农旅体验的升级,发展休闲农业,如采摘、研学和农事体验,并建设特色民宿和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延伸康养产业服务,开发森林康养、温泉疗养等新业态,吸引城市消费群体。同时,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一体化链条。二是培育融合主体,强化利益连接。推动农机等制造业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实施农机租赁和个性化定制。设立返乡创业孵化园,提供资金补贴和技能培训,吸引人才参与第三产业融合项目。开展电商运营和旅游服务等培训,培养“农业经理人”和“乡村导游”等新职业。三是创新业态模式,挖掘增值潜力。搭建县域电商平台,培育“乡村网红”,推动农产品直销和预售。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溯源,提升品牌的信任度。建立“共享农庄”和“智慧农场”,鼓励城市居民认领农田和果树,为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实现“云种养+线下体验”新模式。
完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一是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建立“县域产业数据”平台,实现政策、数据与服务的一站式集成。构建农业农村、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联席机制,统筹土地、资金及项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强化政策协同发展机制。将联农带农机制视为企业享受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前提,明确“带得多、带得稳”的主体可优先获得资源倾斜。推动相邻县域共建产业链、飞地产业园,共享技术与市场资源,避免重复投资。三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联农带农效果,定期评估项目绩效。同时,设立产业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农产品价格保险与自然灾害保险。试点“乡村产业振兴风险保证金”制度,由社会和政府共同出资应对市场波动,确保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增值分配,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全面振兴目标。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1月17日【理论】做好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
- 2025年01月17日【理论】以数字经济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 2025年01月14日【理论宣讲】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 2025年01月14日【理论】以实干实绩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