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定西:精准监督 助力惠民惠农补贴“落”到百姓“心坎”

 2025/02/14/ 15:37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通讯员 乔天倩

定西:精准监督 助力惠民惠农补贴“落”到百姓“心坎”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通讯员 乔天倩

  自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定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惠农惠民政策落实,最大限度惩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用情用力推动解决群众忧心事、操心事,有力促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更可持续。

  “我家在镇上的种苗种植基地种了党参,每亩享受了1000多元补助,加上外边租地种的黄芪等药材,今年我家能有20多万收入。”细数今年的收入账,岷县梅川镇西坝村村民魏明娥满面笑容。

  梅川镇突出特色产业优势,积极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种苗基地等奖补政策,着力在中药材种苗繁育、绿色标准化种植、农产品初级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等板块重点推进,逐渐走出了一条“山区种药、川区‘切’药、以药为业、靠药致富”的产业致富路径。

  今年,全镇35个村8500余户3.6万余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预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700元到20600元。

  梅川镇通过落实产业补贴政策,全面激发了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

  去年11月天寒地冻,岷县“中国当归城”药材交易市场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呈现出一幅交易火爆的热闹景象。

  据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慧介绍,最近每天大约有2万多人、4000多辆贩售车进入市场,去年当归城药材交易量大约在30万吨左右,交易额约有100多亿。

  岷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蒲树卫说:“2024年,全县种植中药材69万亩,总产量达到17万吨,种植环节的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离不开惠农惠民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更与纪委监委强有力的监督密不可分。

  “我们以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实为切入点,组建了监督专班,紧盯资金管理、补贴发放、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全程监督和精准监督。”岷县监委委员马小兵介绍说。

  围绕奖补政策落实,监督专班通过大数据比对种植户土地流转信息、农资采购记录、实地查看种植基地规模等方式,对种植户信息审核、奖补资金核算与发放进行全流程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从而使每一份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了农户手中。

  在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村民包春民望着自家院里晒干的款冬花,算着今年的收益,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现在自家院里就能晾,干净安全不说,随时翻动还晒得快,一点不担心采收回来因没处放而烂掉。”他的话语,道出了当地众多村民的心声。

  农产品秋收后晾晒难、储存难是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百姓的一大问题。今年,漳县纪委监委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督促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全力兴办民生实事。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和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农作物晾晒场硬化项目。

  “今年,全县已投入资金543万元,通过政策引导,撬动农户自筹2000多万元,实施晾晒场项目3267户,产业户晾晒场覆盖率达99.4%。”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包建宏介绍说。

  晾晒场的建成,有效补齐了农户产业基础设施短板,为促进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既方便了群众、改善了农村环境,更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避免资金浪费和滥用,实实在在让群众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市纪委监委结合集中整治,从民生热线、信访举报、巡视巡察、专项审计反馈问题中深挖线索,并依托甘肃省乡村振兴信息监督平台、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等数据平台,全面比对应享受人员身份、房产、车辆等信息,筛选出重复享受、超范围享受等疑似数据,开展线下核实。

  据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温瑜怀介绍,为保证问题查找精准,从今年6月开始,市纪委监委采取市级提级统筹、纪检监察干部和职能部门业务骨干混编、县区交叉检查方式,创新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督战互查,有效破解了农村熟人社会监督难问题。

  通过市级统筹研判、市县审调骨干牵头、“室组地”联动等方式,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以强有力震慑促进惠民惠农政策落实更加公平透明。

  集中整治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已查纠问题1375个,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333件,追缴违规资金193.51万元,新纳入应享未享有关政策人员1.9万余人。

  “惠农惠民资金是群众的‘救命钱’,事关民生福祉,绝不敢丝毫马虎和懈怠。”温瑜怀表示,下一步,我们要以集中整治工作为契机,坚持监督、办案、治理相贯通,强化动态监测,督促源头防治,确保惠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得到更多可感可及的实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