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定西务工人员在青岛安家筑梦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璐 张越
正月十八的清晨6点,山东青岛胶州湾畔依旧笼罩在未散尽的晨雾之中。城阳区一幢高层住宅里,38岁的定西务工人员颉华早早地就起了床。两小时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他将焊枪对准钢板,飞溅的火花点亮了今年首个工作日。
“2021年刚过来时,以为就是来打短工。”颉华回忆起初来青岛的时光,满是心酸。如今,他已在青岛购置房产、安家落户3年。颉华生活轨迹的巨大转变,离不开青岛与定西东西部协作的有力推动。
今年,是青岛与定西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的第五个年头,也是“鲁甘人力”劳务协作专列连续第五年开行。
时间拨回到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定西北站广场上,凛冽寒风交织着人群的嘈杂。500名务工人员有序登上10辆免费大巴,向着兰州进发。与此同时,颉华一家与530名定西儿女,满怀憧憬地坐上了G2096次高铁专列,开启了跨越1700公里的旅程,并于当晚9时33分稳稳抵达青岛北站。随着列车进站的汽笛声,一场关于就业、梦想与山海情缘的故事徐徐展开。
在青岛北站出站口,“热烈欢迎鲁甘劳务协作——2025‘定西·青岛’来青务工人员抵青”的横幅在寒风中格外醒目。青岛市各区市举着专属引导牌,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与青岛地铁集团联合准备的“地铁亲情卡”被塞进务工人员手中。这份年货礼包中,还藏着青岛京东方、国恩科技等企业7800余个岗位的邀约——普通岗位月薪5500元,机械操作岗最高可达15000元,同比岗位数量增长30%。
“现在老乡们不是单纯‘卖力气’,而是带着手艺闯青岛。”颉华告诉记者。据介绍,定西市打造的“岷州钢筋工”“狄道爱心家政员”等7个特色劳务品牌,通过青岛10个劳务工作站精准对接市场需求。2024年,“岷归药工”品牌更登上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这种转变,在95后渭源小伙王斌身上尤为明显。此刻他正通过网络仔细查询青岛利用技工院校资源开设的培训项目。“去年同乡参加培训后工资翻番,今年我也要考高级技工证。”王斌眼中闪着期待。据统计,青岛已为定西务工人员定制34期技能培训,采取企业“点单”、院校“接单”模式,累计帮助1651人实现技能跃升。
在西海岸新区的青岛亚鲁特食品有限公司内,40名定西员工,正满心期待地领取崭新工装。
“我们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食堂也每天都供应地道的甘肃特色面食。”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李青梅介绍道。
青岛亚鲁特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各类宠物食品的研发与生产,在行业内成绩斐然。目前,公司年产量稳定在8000吨以上,产品远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首月计时工资5000元,转计件后多劳多得。定西员工吃苦耐劳,在岗时间平均比本地员工长30%。”李青梅的话语间,满是对新员工的期待。
周末的城阳民生公园海鸥翔集,颉华妻子带着女儿小雨投喂鸥群。小雨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妈妈:“定西的梯田会跳舞,青岛的大海会唱歌。”
这个曾经的留守家庭,如今客厅墙上贴满小雨获得的各式各样的奖状,餐桌上摆着臊子面与海鲜的融合菜式。“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圆了海边安家梦。”颉华望着不远处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标志感慨。
夜幕降临,颉华家中电视里青岛地方台正在播放着“跨山海传真情”行动启动的消息。五年来,青岛累计吸纳12.3万名定西务工人员,让无数像颉华这样的定西务工人员从“候鸟”变为“留鸟”,在青岛落地生根。当黄海潮声与陇中梯田的季风交响,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先富带后富”的国家战略新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4日【图片新闻】务工人员在定西北站搭乘列车
- 2025年02月12日西和县:240名务工人员赴青岛返岗就业
- 2025年02月12日两当县:“点对点”输转务工人员400余人
- 2025年02月12日武威市举行2025年春风行动第二批“点对点”组织输送务工人员返岗复工欢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