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 爱心甘肃】
匠心守艺 针尖上绣出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初春,位于祁连山下、隆畅河畔的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里很是热闹。公司负责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传承人潘小红正忙着向学员讲解服饰制作的技巧和知识;工作室里,两台崭新的全自动刺绣机“哒哒哒”响个不停,不一会儿,一朵朵栩栩如生的刺绣花纹便显现在布料上。
“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公司通过机器与手工互补的制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潘小红说,公司主要制作销售手工刺绣、民族服饰、手工串珠、绳编工艺等各类手工艺品,产品远销浙江、青海等地。
肃南县农牧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潘小红从小耳濡目染,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3岁时,左手因严重烧伤致残;8岁时,又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险些丧失语言功能……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潘小红没有被命运打倒。
17岁那年,对民俗文化兴趣浓厚的潘小红一边尝试刺绣,一边开店经营手工艺品补贴家用;2012年,成立肃南县残疾人文创手工坊;2016年,与其他残疾姐妹共同成立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有正式员工18人,其中有14位残疾人在这里实现了就业。
“我主要制作串珠类手工艺品,一个月能挣到近2000元。”公司员工、肢体二级残疾人顾振华说。
“我是残疾人,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想通过刺绣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潘小红说。
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30年来,潘小红沉下心来拜访老艺人,学习当地传统文化;参加培训班学习技艺,提高制作水平。一针一线间,潘小红的刺绣技艺越来越精湛,一件件手工艺品栩栩如生。
近年来,随着肃南旅游持续升温,慕名而来的游客逐年增加,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公司每年可稳定获得利润80万至100万元,累计带动近400名残障人士、家庭妇女就业创业。
走进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满墙的荣誉和证书见证了潘小红和公司在传承非遗技艺、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美丽工坊、全省助残先进集体……
“我们公司设计制作的手工艺品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潘小红激动地给记者翻看手机上的新闻:作为全国首批55家“美丽工坊”机构之一,潘小红携带公司58件作品赴北京故宫参展,扩大了公司“美丽工坊”的社会影响力;在巴黎残奥会期间,公司设计制作的手工艺品在“美丽工坊 绽放巴黎”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中展出,向世界展示肃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又一则好消息传来:潘小红在中国残联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美丽工坊”项目推进会暨残疾女性文创作品展上荣获“美丽追梦人”称号。
潘小红动情地说:“希望通过刺绣等手工艺品带动更多残疾人稳定就业,我们也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非遗融入大家的生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