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旋鼓舞
鼓声铿锵岁月长

代三海向学生传授旋鼓舞技艺。

演员激情表演旋鼓舞。

正月,武山县滩歌镇代磨村的旋鼓舞队为群众进行表演。
武山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最大特色在“旋”和“鼓”,是流传于天水市武山县一带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们手持羊皮鼓,随着节奏旋转起舞,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2008年,武山旋鼓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月里的武山县热闹非凡,“鼓头”代三海一边敲锣一边指挥,舞者们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
代三海,作为武山县第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跳旋鼓舞五十余载。他自幼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旋鼓舞,如今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了儿子和孙子。去年年底,代三海带领的旋鼓舞队亮相央视节目《开门迎春晚》,用激昂的鼓点和豪迈的舞姿展现了西北人民的精气神。
在武山县的大力保护传承下,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旋鼓舞传承人38人。这一古朴而粗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在武山经久不衰,加之历代传承人不断地创作与革新,使其成为武山地域文化中的瑰宝。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24日【图片新闻】“镜像陇南、喜迎新春”风光民俗摄影展开展
- 2025年02月11日【摄影】社火闹新春 非遗拜大年——甘肃省各地春节文化活动掠影
- 2025年02月14日【摄影】白马风情 民俗盛宴
- 2025年02月13日【摄影】欢欢喜喜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