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破解“墙内开花墙外香”困局 兰州市加快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2025/02/25/ 09:30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华静

破解“墙内开花墙外香”困局

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新材料生产线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州正以强科技、强省会行动为抓手,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何破解“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转化困局?又如何让24.65万科技人才、173家孵化载体的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市科技局、兰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

  聚焦前沿科技攻关

  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

  作为西北科教重镇,兰州拥有28所普通高校、67家独立科研机构,两院院士42名,人才密度居西部前列,依托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兰军工企业、驻兰央企等为主的在兰科研“新四军”力量开展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科研攻关,支撑着这座城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科学装置集群崛起。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1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7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产业技术策源地成型。兰州石化科技创新中心研发的超洁净聚烯烃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推动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同位素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核医学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人才新政释放活力。“萃英计划”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外国人才“一窗通办”服务效率提升,“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为每一位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

  随着科技转移转化的方式不断多元化,兰州市不断拓宽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渠道,推动校地、院地合作制度化,不仅与兰州大学、甘肃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还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兰州市与山东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兰州高新区联合白银高新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共建“兰白自创区上海科创飞地”,更是探索“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甘肃”的协同创新模式。目前,该模式已成功引进2个项目,并储备了8个孵化意向项目,接洽了28项企业技术合作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遇瓶颈

  协同机制梗阻待破解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兰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部分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市科技局调研组发现,多重瓶颈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存在脱节。目前,兰州市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支撑“产城一体”发展的科技型大型企业稀缺,且能够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企业不多;规上工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难以承接和实施大规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产学研分离的问题,研发活动与实际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得到有效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涉及技术与市场、科技与社会、人才与资本、技术可行性与商品可行性、巨大利益与巨大风险并存的系统工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兰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发育迟缓,科技成果的定价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科技成果交易难以定价,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构建转化生态圈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兰州市积极推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合力。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合作,推动委托研发、合作研发以及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的建设。此外,强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兰州市还加大了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推动科技企业“扩量提质”,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推动金融机构开设科技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等专营机构,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并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这一系列举措将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确保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造福社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