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漳县: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2025/02/27/ 09:33 来源:定西日报 通讯员 李全

漳县: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全

  近年来,漳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绿色循环种养模式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崭新图景。

  特色产业驱动,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漳县紧紧围绕中药材、设施蔬菜以及粮改饲等特色产业,全力构建“种植—加工—生态”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占比超过86%,全产业链产值成功突破65亿元。

  东泉乡陇盛园林合作社创新采用“苗木+林下经济”模式,在千亩基地套种淫羊藿、芍药等中药材,并种植燕麦、油菜等粮饲作物。曾经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银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引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漳县积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有效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以武阳镇柯寨村为例,4200余座韭菜大棚在施用发酵粪肥后,土壤肥力得到极大改善,亩产值超过1.5万元,同时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以上。

  同时,漳县大力推广5000亩高强度加厚地膜覆膜工作。为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地膜回收,减少白色污染,当地推行“买四补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科学回收地膜的主动性。通过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地膜残留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循环种养模式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玉米和小麦种植中,应用无人机“一喷多促”技术,将营养补充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相结合,亩均节本增效超过400元。

  粮饲循环发展,激活种养结合潜力

  漳县把“粮改饲”作为农业转型的关键突破口。武当乡天康草业合作社通过青贮玉米种植与秸秆回收,每年能够处理秸秆1.2万吨,生产优质饲草3.6万吨,带动27名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农技部门推广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亩产增加250公斤以上,为畜牧业提供了稳定的饲料来源,成功形成了“粮—草—畜”的闭合循环。

  生态红利释放,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实施绿色循环模式,漳县实现了“两减五增”目标:化肥用量每亩减少5公斤,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民收入同步增长,乡村绿化覆盖率提升10%。

  武阳镇辣椒种植户张翰说:“施用粪肥后,种植的辣椒能连收四茬,产量和品质都非常好,每亩增收超过一千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