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版图书】精神还乡与生命图景

 2025/03/25/ 08: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冯树贤

【甘版图书】

精神还乡与生命图景

  冯树贤

  纵观韩乾昌的文学创作,其本质上是一场精神还乡之旅。他以游子的身份重返故土,在乡野的晨曦暮霭中,在田埂的蜿蜒曲折里,顿悟人与自然之间最为纯粹而朴素的生命关联。在他的笔下,故乡张家川是一个承载着土地记忆、自然灵性与家园情怀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书写方式,恰如其分地彰显了生态文学的本然特色——它既是对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疏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智慧的深情回望。

  在韩乾昌的短篇小说集《苜蓿芽儿》中,他将这些篇章划分为鹅黄、浅碧、嫣红、深蓝、月白五个部分,这五种色彩不仅绘制出了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更是对乡土中国生命美学的深刻诠释。从五行学说来看,鹅黄属土,浅碧属木,嫣红属火,深蓝属水,月白属金,五种色彩暗合五行相生之理,构建出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系统。

  鹅黄是土地的颜色,这部分的篇章包括《苜蓿芽儿》《一株桃树》《杏花》《知了》等,他在这里写亲情,写那些已经流逝却满怀遗憾的故事。鹅黄是麦浪的金色光芒,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是乡土中国最本真的底色。浅碧则是生命的颜色,是春日里新抽的嫩芽,是田间地头蓬勃生长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延续,是乡土社会生生不息的见证。在韩乾昌眼里,这就是爱情最初的模样,是回不去的时光。所以他写《赵文静》,写《死狗》《千纸鹤》,写谢冰莹,但也写热烈的苏兰,写深情的《柳月儿》。嫣红是热情的颜色,是晚霞映照下的村庄,是人脸上的喜悦,饱含着乡土中国最炽热的情感。深蓝是智慧的颜色,是夜空下静谧的村庄,蕴含着乡土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在这部分,山川间的曲谣成为人们消解苦难的最好方式,秦腔中的嘶吼将土地中的深情褶皱都唱了出来。既有“旱田里移苗苗会黄,你不该给我把豆儿种上”,又唱“山高高不过关山,川大大不过咱张川。”月白是月光洒落的田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苜蓿芽儿》中,鹅黄孕育浅碧,浅碧催生嫣红,嫣红沉淀深蓝,深蓝映照月白,月白又回归鹅黄。这种循环不仅彰显了自然规律,更体现了乡土中国生命智慧的精髓。农人通过观察天象、顺应节气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们深谙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的自然法则,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寻找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世代相传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乡土社会里,农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馈赠的感激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韩乾昌采用非虚构的写作手法,以亲历者的身份,现场观察者的视角,深入探究故乡的深层结构,感受土地的温暖,聆听自然的呼吸。他能够在乡土题材中跨越时空的界限,重新认识那些被现代性掩盖的故乡本质:土地的深沉、自然的节奏、家园的温馨。这些本质既是乡土中国的灵魂密码,也是生命个体与自然命运相连的精神纽带。

  在乡土社会里,农人对土地的依恋,不仅源自生存的需求,更源自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感激,这种情感构成了乡土社会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柱。由此孕育的文学风格,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蕴含着游子吟咏般的深情缱绻,比如在《苜蓿芽儿》中他写爱情、友情的“浅碧”;此外,社会学者的冷静观察与诗人的热情情怀并存,正如他在书中对乡村现存问题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均展现了对乡土的深情与人文责任感。尽管现代化的浪潮中,乡土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变迁,然而《苜蓿芽儿》所展现的生命美学和人文精神,依旧拥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五种色彩构建的生命画卷,向我们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因此,无论是身体上的返乡还是精神上的返乡,都不仅仅是人类对故土的回归。它象征着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回归到自然的简朴与宁静平和中。返乡是对故乡的重新发现、深刻理解与接纳,这不只是对外在环境的认识和接纳,更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故乡真实命运的感知。

  (《苜蓿芽儿》,韩乾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