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值得
——魏清琳的中医人生

甘肃省名中医魏清琳

魏清琳医生在门诊接诊。

魏清琳医生与徒弟在一起。

魏清琳医生传授中医治疗方法。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左玉丽
如果不提及任何身份,怎样描述魏清琳呢?
最简洁的描述应是:想要靠近的人,想要成为的人。靠近她,觉得暖;成为她,一定会是更好的自己。
提及职业身份等,说起来那就多了: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国家针灸优势专科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基层适宜技术推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唯一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针灸推拿专业专家……概而言之,以中医救人于病痛的魏大夫。
浸润中医行业36年,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中医”二字呢?魏清琳回答得干脆:中医就是生活。
想想也是,起居坐卧里有中医、酸甜苦辣里有中医、喜怒哀乐里有中医……中医,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医是什么呢?除了是生活,还是60岁的魏清琳至今仍在作答的卷面。
人生都是好时节
最早与中医结缘,魏清琳是作为一名患者。“小时候一次生病,一位很和善的老爷爷帮我治好了。”具体治疗的过程,记忆已有些模糊,但采用的是中医治疗方法。这让她下定了学医的决心。
在班里年纪最小但成绩最好的魏清琳,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却正好学了中医,自此与医学结缘并深深爱上中医。
开学没多久,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主题是“热爱中医”。“其实那时候我们刚上学,哪里知道中医是什么。”可还是积极参加,当时班里选出两个人参赛,魏清琳是其中之一。
刚刚开启的大学生活,因为一场疾病被迫中断。休学在家的日子很是悠闲,“爸爸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到处转,我买了一本徐悲鸿画册照着画;又学弹电子琴,很快弹会一首曲子《我的中国心》。”还喜欢文艺、喜欢写作,总想为妈妈写一篇文章,“觉得妈妈太伟大了”。
棋琴书画,样样都好,可她想“关键还是得身体好,就去学武术”。一个人18岁才去学武术,确实有些迟,可想好的事一定要坚持,“每天至少练两小时,汗滴到地上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到。”那时至今,几十年里24式太极拳天天打。练功不辍,受益无穷。一年后再回到校园时,魏清琳进了校武术队,“我一弯腰手就够到地面,老师一眼就看中了。”
点点滴滴都是经历,所有经历最终使我们成为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人。
1989年大学毕业后,24岁的魏清琳从一名学生成为一位医生。当她活力满满投入工作时,很快获得许多肯定与奖励。25岁就在兰州中医康复医院任科室主任,后又至甘肃中医药研究院任针灸研究所所长,之后调至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36年医学生涯中,魏清琳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是1998年至2000年,作为第12批援马达加斯加中国(甘肃)医疗队的一员前往昂布翁贝。“当时儿子一岁八个月,舍不得分开,可还是决定去。狠狠心断了奶。”当时昂布翁贝是马达加斯加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个城市。初去时,语言不通,尽管魏清琳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法语只在临行前培训过9个月时间。
好在语言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魏清琳借助针灸医术迅速与当地群众熟络起来,“一边扎针一边聊天,语言进步很快。”没多久,魏清琳这位中国医生走在街上,当地居民会主动和她打招呼。
两年援非期间,魏清琳没有回过一次家。对于一位母亲而言,最大的折磨是想孩子。刚开始,母子俩常在电话里说说话,孩子还会给妈妈唱“大河向东流”;再大一点,不唱了,电话里“喂”一声后就跑开去玩。魏清琳每周给家里寄一封信,两年时间里,那些化不开的思念通过一页页纸张穿越大洲大洋到达彼岸。儿子也回过一封信,那是她怎么也忘不了的珍贵记忆,“满满两页,全是波浪形的横道。爸爸说,孩子边划边念叨……”母亲的心,被小儿这至柔一击正中靶心……两年后回国,家人去机场接她时,3岁8个月的孩子在机场甚至错认别人为妈妈,晚上,说什么也不肯跟妈妈睡……
但魏清琳从来都是一个不抱怨、不低迷的人。
高考没考出理想成绩,却进入中医园地,她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病休学在家,却能练武练功并进一步接触中医,她说:“我幸运,从一个身体不好的孩子到越来越健康。”
出国两年远离蹒跚学步的孩子,却将中国医术远播至非洲大地,她说:“在当地我们特别受欢迎,很开心。”
得与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看淡得失,人生都是好时节。
别怕,一定有办法
“这个病从哪些方法入手效果最好?”
“为什么这些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还有哪些办法可以?”
行医36年,治疗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得到的赞誉也不胜枚举。可是魏清琳仍像一位初学者,每天在心底问自己这些问题。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出自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的这段话,魏清琳烂熟于心、践之于行。为解“无方可用”之惑,她从未中断过学习。在临床积累的丰厚经验基础上,她不断学习新技术,四处取经,时时探讨,更觉已知越多,未知越多。
医学是什么?实在是高深。
无止境地探知未知,是放不下每天挤在诊室前的张张焦灼面孔。遭受身体或精神病痛折磨的人们,在医院最为集中。无论男女老幼,门诊室前等待的一副副面容最为无助。
她懂得那些无助面孔下的“怕”,她想竭尽全力用一生所学告诉他们:别怕,一定有办法。魏清琳相信,在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的良方,“许多时候都是有办法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找到。”
有人夏天来看病也穿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说是产后风,听人说一辈子都治不好,魏清琳14服药就治好了她。回头又看到妈妈对孩子说:“都是为了生你。”好似她身上的病痛都是因为孩子,魏清琳私下纠正妈妈:“你怪孩子做什么?你要让孩子一辈子内疚吗?”
一位小学生面瘫了来找她看病,那么漂亮的男孩子口眼歪斜得很厉害,她看着心情沉重。怕孩子疼,就尽可能轻巧地扎针,过了些日子还是没好彻底,她又想“是不是扎浅了?”正思虑要不要调整,再来时突然全好了。魏清琳那个开心呀,“孩子是一个家的希望,把他治好了,这个家才圆满”。
一天中午,急诊科来电话,说有病人要见她。魏清琳急忙去了急诊科,那位75岁的患者一见她,眼泪直往下掉。这是一位常找魏清琳看病的老患者,这一次是腰疼至不能动弹。“我不太擅长劝人,只是对她说,不要紧,慢慢来。这时候扎针病人一定会很痛苦,我就摸她的手,揉她的穴位,手是最柔和的‘针’……我说你动一动,她听了我的话,果然慢慢能下床走动了。”
…………
曾有人评价魏清琳是用心理方法配合针灸治疗的大夫。“如果说当时是一种期望与鼓励,现在我做到了。”她常想,医者医病还需医心,“让病人心理负担减轻,他才会配合你的治疗。”很多时候,病人可能是被自己吓坏了,先得让病人放下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治疗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诊室里,人生种种、人间百态浓缩于此。尽管诊室里的工作环境实在算不上舒适:人来人往的嘈杂、痛苦压抑的呻吟、反反复复的询问、焦躁不耐的催促……可是魏清琳最喜欢的,就是上班期间,因为“能够帮助到别人,觉得开心”。
就像是捋顺一团乱麻,那些烦躁不安、忧惧无措的情绪在她温柔耐心的一问一答间、在她坚定有力的一针一方间,渐渐平顺。即使下不了班是常态,她也不会失去耐心,从早上七点半到医院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最迟时凌晨一两点,甚至顾不上喝水,吃饭也是在诊室里匆匆解决,只是想“尽可能给每位病人多一点时间。”
无论是第一次来的病人还是认识多年的患者,她都同样耐心温和……这样的魏大夫,越来越忙碌。
科室里门诊量最大的魏清琳看病时有她的特点:观察病人很细致、运用的治疗方法最多、口袋里永远为小患者准备着好吃的零食……眼中从不暗淡的柔和、面上从不消失的微笑,是一种力量,是一颗悲悯心灵对他人的爱与理解。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大医精诚》中所述“大医”境界正是她诚意追求之信条,“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之心也真实存在。
之所以觉得上班的时候最快乐,还在于“从病人身上悟到很多”。魏清琳说,“是勇敢的病人成就了我们医生。”患哮喘的孕妇,只愿选择对腹中孩子没有副作用的治疗方式,“我不怕疼,只要对孩子好。”8斤多的胖娃娃平安出生后,年轻妈妈第一时间向魏清琳分享喜悦。
如同一面面镜子,魏清琳还从病人的经历中思索“医病,也要医心。”
一位50多岁的女性,家庭幸福,顺风顺水。一次身体检查出一点问题。“问题小到可以忽略,也没有任何症状,可是她的生活完全不对了,动不动就哭。医生说先观察,可她一定要马上做手术,心态完全不对了……”魏清琳看着一点小小的挫折完全压垮一个人,心生痛惜。
在魏清琳看来,有病也不要吓自己,没病就更不必吓自己,每一天都值得从从容容好好过。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怎么去面对呢?每天为鸡毛蒜皮吵得不可开交吗?每天为小坎小坷食之无味、寝之不安吗?见过太多病人的魏清琳甚是达观,“你的运行机制已经运行了那么多年。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你让它传化物的传化物,藏精气的藏精气,又能传又能藏,你怕什么呢?”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病人教会魏清琳许多的同时,她也越来越意识到“病人是需要教育引导的,许多人严重缺乏医学知识。医学就是教育,只有教育好了多数人,疾病才会减少。”
“我愿意到学校去,到小学校去。”那些高深的医学知识,怎么讲呢?“教孩子们怎么做就行了。”
魏清琳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针法、灸法、按摩、导引等。有人说不会呀,她说,“哪个人不是从不会到会?”一片“但愿天下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的真挚。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医院门诊、基层义诊、视频授课、外出培训……忙得脚不沾地,却始终精气神满满,别人夸她“个子小小的,能量大大的。”
在魏清琳心中,“家家有医,人人会医”是中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为此,她奔波不停:数十年来,她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免费向社会开放,40年不间断义务带领人们练习真气运行、五禽导引、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录制适宜技术视频教学课程。她还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公益讲座,为中医爱好者、中小学生进行中医启蒙教育。
她2020年发起成立的“每日经典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运行5年来,群组达到40多个,近万人汇聚于诵读经典活动中。大家一起诵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同时还开展中医药文化、人文历史、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思维探讨等延伸活动。
2021年2月,魏清琳策划了一场中医春晚,主题是“传承中医文化,讲述中医故事”,6万余人通过各直播平台在线观看了晚会。
忙得不可开交,魏清琳却乐此不疲,只因热爱。
“许多人的健康知识太缺乏了。”
“对于中医的挖掘利用普及,远远不够。”
“别人说做公益,我们做的这些事不就是公益嘛。”
…………
魏清琳发自肺腑地想要告诉每个人:“中医就是生活,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疾病的来源。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古人早就悟出的道理实在是金玉良言。
生命是脆弱的,受寒了胃疼、受热了中暑,跌一下骨折、扭一下筋伤……生命又是柔韧的,伤了会愈合、裂了能长好,经历了重重风浪依然健壮……见过了太多病痛、见过了太多勇敢的魏清琳,从忙碌中结束一天工作时,常忍不住感慨:生命宝贵啊,每一天都值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9日【人物】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2025年02月18日【陇上人物】李冲
- 2025年01月26日【秦文化陇上人物史话之六】灵台百里镇与百里奚、白起的故事
- 2024年08月27日【文化·阅读】刻画人物 寻求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