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馈赠
王剑玲
三月,春寒料峭。前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的路上,山峦与树林在雪幕之中若隐若现,朦胧之美别具一格,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安逸。山田纵横交错,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刚到村口,便看见老冉早已在那里等候。前几天听老冉说,等天气再暖和一些,地一解冻,就可以开挖百合了,而到了四月新一轮的百合种植又要开始了。老冉的父亲,曾是百合田里的种植能手,虽已上了年纪,却依旧精神矍铄。每次前去,他都会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种百合的事——从选种球时的精挑细选,到田间管理时的精心照料,再到收获时的满心欢喜,那些饱含汗水与希望的日子,在老人深情的讲述中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在这片土地上,老冉一家几代人都与百合紧密相连。他们将心血与汗水倾注在这片土地,让种百合的技艺代代传承,也把对土地和百合的热爱深深扎根。
春天的土地,乍一看有点荒芜,干枯枯的,好像什么都没有。然而,仔细观察便看到,地是犁好的,一行行很整齐,在土地中间有很多立起来的小树干,说是树干,其实更像是一根枯草,有点干巴。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误以为是干树枝叶,其实每个枝干下面都藏着百合。
天空飘着小雪,丝丝凉意入骨。即便戴着手套,握着锄头的手依旧冻得僵硬。而老冉,却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动作麻利、力道十足。对准有树干的地方,锄头起起落落,一个个鲜嫩的百合破土而出,仿佛在与大地进行一场默契的交谈。我照着老冉挖百合的姿势,拿着锄头,挖出了几个白白嫩嫩的百合,心里一片欢喜,似乎也不觉得冷了,只觉得这百合挖之不易,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西果园百合是有个性的。生长在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呈弱碱性土质的二阴山区。春季,大自然阳气生发,经过冬季漫长的休眠,此时的百合积蓄了充沛的生命力。采挖出的百合鳞茎肥大,层叠如莲花片相合抱,形成致密的鳞茎结构,瓣片短而宽,断面肉厚饱满而无粗纤维,生食脆甜,熟食糯软,清甜之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清香,味道纯粹而悠长,具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润燥的功效,堪称百合中的佼佼者。
百合周围寄生着很多大如蚕豆,小如黄豆的百合种球,小心摘下蚕豆大小的,移栽到养分富足的土地里,三年后,它们就长成生机勃勃的籽种。然而,三年时间,土地的养分被百合种球极尽汲取,不再适宜百合生长。这时,需要把籽种一个一个挖出来,种在保墒晾晒好的空地里,再经过三年就长到能上市的个头了。若追求更好品质的,则需要再经过三年的雨雪风霜,如此,九年的百合才可以出土了。
老冉常说,九年的时间,孩子都初中毕业了,百合才长到孩子的拳头大。百合白天和夜晚都在黑暗的土壤中用智慧完成物质能量转化,默默无闻地将蛋白质、磷、钾、钙、维生素及生物碱等微量元素富集于一身来到阳光大地,回报庄稼人。而顶级百合甚至需十年的生长,积累养分充分,品质亦更优。
百合从播种到成熟,耗时漫长,十年百合株,百年白头人,是老冉种百合还是百合染白了老冉的发须?
西果园的百合,早已超越了普通农作物的范畴。它是兰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兰州独特风土人情的体现,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对这片土地满怀向往与眷恋。
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百合文化不断传承,延续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每一颗百合,都是时间的馈赠,是土地与农民共同书写的奋斗篇章。从播下希望的种子到收获饱满的果实,百合的生长见证着土地的慷慨与农民的坚守。
远望层叠的梯田,黑的是土,白的是雪,仿佛一行行洁白的百合与厚重的土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编织着希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2日【百花】戈壁与“海”
- 2024年11月27日张掖市甘州区:“90后”小伙百花丛中觅得“共富经”
- 2024年07月11日嘉峪关花卉博览园:百花争艳迎客来
- 2024年02月08日【新春走基层】兰州新区:百花迎春 福满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