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礼县石桥镇圣泉村:“红色引擎”催动产业破土拔节

 2025/03/31/ 09:57 来源:陇东报 记者 杨丽君 肖红 尚敏贤

礼县石桥镇圣泉村:“红色引擎”催动产业破土拔节

  陇南日报记者 杨丽君 肖红 尚敏贤

  “以前村里产业单一,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有了党组织带领,咱们村大棚成片、产业兴旺,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春分时节,记者走进礼县石桥镇圣泉村,村民宁伍娃谈起村子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放眼望去,这里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沿着蜿蜒的田埂,连片的大棚整齐排列,棚膜在晨雾中映出柔和的光芒。

  “党字为先,联字为本,盟字为要。”去年以来,石桥镇立足实际,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基固本,擦亮振兴“红色底色”

  “支部强,人心就齐,产业才有根!”圣泉村专职党组织书记童小丽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身后“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座新建成的三层小楼不仅是便民服务站,更藏着乡村蝶变的密码:

  党建书吧里,村文书何伟珠正组织党员们学习“云参观”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

  民事直说室的记事板上,“60余米通村路排水不畅”的问题旁已贴上“排水渠项目已建成”的绿签;

  党务、村务信息公示栏里,“全村2025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摸底花名册公示”清晰可见……

  圣泉村党群服务中心自去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整合各类功能室,打造了便民服务站、党建书吧、民事直说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会议室、产业联盟党总支办公室等,党支部阵地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现在开会,迟到的人都少喽!”老党员张春林说道。

  村支部的“强基招数”让组织力看得见摸得着:

  致富能人王伟通过“田间党课”成长为电商达人;返乡大学生何德贵把论文写在家乡大地上;每月的“民事直说会”上,村民争着给产业发展支招……

  “要多坐坐群众的‘热炕头’,多钻钻群众的‘矛盾窝’,多算算群众的‘生活账’,多解解群众的‘毛线团’,解决好群众的小事,才能筑起‘发展巢’,完成村级发展的大事。”童小丽说。

  产业联盟,攥指成拳聚“链”成势

  走进金伯利农场,10座大棚种植的蓝莓现已进入结果期,预计每座棚蓝莓产量约2400斤。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沃土,更是这里的‘红色土壤’。”村经合组织负责人南东旭指着墙上的“四级联动”流程图解释。

  根扎得深,苗才长得旺!圣泉村的产业版图,正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土地分散,形不成规模”“设施不完善,销售运输成问题”……这些曾是圣泉村面临的发展瓶颈。

  石桥镇党委书记李涛介绍,去年以来,石桥镇以圣泉村为核心成立了河南片区产业联盟党总支,实现了“党支部引领、村级经合组织牵头、企业投资运营、农户参与”的“四级联动”模式。

  产业联盟一头连着党组织,一头连着产业链,通过引进金伯利农场、索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和具有本土优势的礼县绿意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个经营主体,共同打造了2300多亩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共享片区资源,共通人才技术,共赢销售市场——组织成为强有力“磁石”。

  为推动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石桥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问需、问难、问计,截至目前,共收集链上企业用工、供电、土地流转等方面问题9个,已协调解决8个。

  “党总支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由经营主体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在产业联盟的助力下,先后组织开展供需对接、人才培育等主题活动,通过抓党建、聚合力、强链条、促发展的‘红色效应’不断彰显。”石桥镇人大主席、产业联盟党总支书记杨鑫学介绍。

  共富图景,红火日子有账可算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分红也拿到了,村里修了路、建了渠,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何火子满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村口公示栏的“幸福账单”晒出振兴答卷:

  “集体账本”:88万元财政资金进行入股变“金种子”,实现村集体积累4.5%(3.96万元)的分红,528亩土地资源发包,实现村集体积累2.64万元收益;

  “家庭账本”:依托产业联盟党总支“资源共享、产业共建、互惠互利、抱团发展”的引领优势,不仅让农户每年每亩土地获得800元租金收益,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收。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存不下多少钱。现在在村里干,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真是两全其美!”村民王瑞红一边熟练地修剪蓝莓枝条,一边笑着说。

  除了蓝莓产业,圣泉村还依托产业联盟总支发展起了西瓜、蔬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种植。记者了解到,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村民们的种植风险大大降低,收入也稳步提高。

  目前,圣泉村周边农户发展产业1万多亩,有效保障了群众增收效能。

  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村民富在产业链。

  春分时节的圣泉村,党组织播下的“红色种子”正破土而生,党建温度与科技力度交织,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春耕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