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三月的陇原大地,处处涌动着春耕的热潮。3月26日,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召开,标志着甘肃省以“粮播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为目标的春耕生产“第一仗”全面打响,一幅充满科技元素的“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石徐村,是此次观摩的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一台台适配各类耕种模式的农业机械组成的“钢铁军团”,上演了一场现代农业的“科技秀”。其中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玉米双垄沟播全覆膜联合作业机格外引人瞩目,其厘米级的作业精度让现场观摩的农业专家赞叹不已。
“这套北斗导航系统可实现±2厘米的作业偏差控制,相当于绣花般的精细操作。”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孟养荣介绍,这次我省组织适用丘陵山区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45台(套)进行集中展示演示。其中山地折腰转向拖拉机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的特点,适合丘陵山区及小地块作业对动力机械的需求,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具有直线性好、偏差小的优点,在铺膜、播种环节应用可提高土地利用率5%以上。
特别是我省研发出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旱作区粮食生产问题。这一技术自2004年推广以来,目前全省累计推广2.26亿亩,累计生产粮食1.22亿吨,在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1000万吨、1100万吨、1200万吨大关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旱作农业以占全省37.5%的粮播面积,生产出占比达全省粮食总产54%的粮食,将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提升到527公斤。
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离不开种质提升的核心“密码”。在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王坡村的粮油单产提升核心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基地,22个品种的“兰天”小麦正在拔节生长。
“我们培育的‘兰天’小麦,抗条锈病、抗倒伏能力突出,亩均植株数达到了60万株,亩均小麦产量达到713公斤,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兰天小麦研发团队负责人鲁清林指着整齐划一的麦苗介绍,“我们培育的抗条锈病品种,通过浅埋滴灌、密植栽培等技术集成,实现了亩产713公斤的突破。”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甘肃种业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走进天水镇高效设施樱桃示范基地的连栋温室,扑面而来的暖意与室外的春寒形成了鲜明对比。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实时调控温湿度,物联网系统自动完成灌溉施肥。这种“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樱桃成熟期提前20天,亩均收益突破5万元。
与樱桃基地相隔不远的天水镇草莓小镇,不仅种植销售草莓,还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草莓扩繁组培育苗中心,引进试种各类草莓品种,经过培育改良再将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目前已成功孵化6个种植基地,技术托管12家合作社,带动35户种植户,带活了一方产业发展。
这种“科技+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陇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近年来,天水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丰产丰收。2024年粮食产量140.52万吨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483万亩居全省第三位,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力以赴稳面积、提单产、增产能,奋力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据农情调度,省内大部分越冬作物陆续返青,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85%、同比增加6.3%,冬油菜一二类苗占比89.3%、同比增加3.2%,陇东、陇中、陇南旱作区和河西灌区土壤墒情均适宜,苗情墒情总体好于上年,为今年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5日崇信:现代农业园 增收新天地
- 2025年03月08日【强信心 看发展·企业家说】张懿笃:奋力建设现代农业航母“甘肃号”
- 2025年03月03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矩阵 持续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今年兰州市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长5.5%左右
- 2025年02月17日兰州新区 都市型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