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王鹏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对“五篇大文章”的实施路径作出清晰规划。我们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紧扣金融“四大工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科技金融,聚焦强科技行动,助力创新驱动。依托科技创新“五大高地”和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良性循环。一是优化投资基金布局,设立基金集群,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通过壮大耐心资本,让更多“创新种子”成长为“产业大树”。二是提高金融监管的容忍度,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提升对省内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种业振兴等关键领域投融资的包容性,针对科技创新规律和科技型企业特点,完善差异化的风险管控和考核激励。支持城商行、农商行创新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担保、科技基金增信、信用保护工具等金融产品,打造金融支持科技示范案例。另一方面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专属保险品种,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三是搭建“科技—财税—产业—高校—金融”对接平台。一方面推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奖补激励、风险共担等政策的同向发力,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和披露,促进金融机构快速识别,精准支持科技型企业。
绿色金融,专注生态安全屏障,服务“双碳”目标。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机遇,系统构建“生态+人文+金融”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一是以“双碳”目标为约束,充分发挥省内风光资源优势,细化绿色项目评价标准体系,建立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目录。二是建立综合性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推动系统与大数据中心、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对接,通过归集整合企业环境信息、碳排放数据等,将企业低碳行为转化为金融权益,实现绿色公共信息的共享共用,为金融机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强化绿色信贷专项规划及考核激励,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
普惠金融,深耕乡村振兴,投资于人。聚焦“三农”,专注民生,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一是深化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继续下沉服务网络,提高偏远县域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率。另一方面实施“一县一策”“一业一策”的发展模式,聚焦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畜牧业等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打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全产业链融资体系。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一方面依托通信设施建设,农村网络全覆盖,推广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为农户及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探索为高信用主体提供无抵押贷款的发展模式。三是构建“政府+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的共担风险机制,设立普惠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四是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贷”“新市民贷”“乡村振兴贷”等产品创新及政策扶持,续贷展期降息,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养老金融,应对老龄化,打造适老服务体系。聚焦银发经济,探索“适老化改造+普惠金融”新模式。一是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群体。对为员工建立年金计划的中小企业和参与养老基金投资的个人提供更多税收减免政策,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养老金融市场。二是针对养老社区、护理机构等资金需求较大的领域,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信贷、专项基金等,支持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三是针对农村地区养老基础设施薄弱,探索开发小额普惠型长期护理保险或结合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推出养老信托产品,帮助农村老年人实现养老保障。四是依托康养资源与数字化网络,推出“一站式”金融服务。如对接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合作推出慢病管理保险,为老年人提供覆盖体检、康复、护理的综合保障。
数字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依托甘肃省大数据中心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打造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个维度的新“样板”。一是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机遇,推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建立集研发、孵化、交易于一体的数字金融产业示范园区,吸引省内外企业入驻,为数字金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发展统筹指导作用,探索设立中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工商、电信、数据管理等部门共建协作,整合中小企业客户需求和金融机构供给,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贷款申请、审批和放款服务。三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措施,扩大数字金融在乡镇的覆盖面,引导和帮助社会公众想用、会用数字金融,充分享受数字金融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共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智能化和透明化,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五是从民众消费入手,运用数字金融手段推出“以旧换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消费电子代金券等惠民利好,激发社会消费活力,从而逐步优化第三产业与消费市场的配比度,促进产业升级。
作者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高级经济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8日【理论】以数智化赋能物流业发展
- 2025年02月28日【理论】统筹做好社会工作
- 2025年02月18日【理论】多举措落实“四水四定”原则
- 2025年02月18日【理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