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摄影】用科技力量筑绿色家园

 2025/04/01/ 08: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郁婕 丁凯

用科技力量筑绿色家园

治沙人员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区域操作无人机运输治沙材料。

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基地,数台打坑拖拉机正在沙漠上进行打坑作业,为栽植树苗做准备。

在瓜州疏勒河中下游防沙治沙项目点,压沙装备大展身手。

金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程师何玉姝(中)指导农民进行扦插育苗。

金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标本实验室内,学生通过显微镜观测沙生植物。

金塔县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肉苁蓉精量播种机。

  在金塔县“三北”工程防沙治沙区域,农民郑立刚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来回运输治沙材料。在这里,无人机技术成为治沙工程的重要助力。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通过精准投放实现了治沙作业的系统化与规模化,为荒漠化治理注入新动力。

  何玉姝是金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林业工程师,依据她的指导,农民们修剪和切割柽柳种条时有条不紊。

  如今,金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柽柳良种繁育基地已成为防沙治沙的“苗木工厂”。该基地依托“金塔柽柳”良种,构建起“科研+繁育+推广”一体化模式,繁育2000万株良种苗木,被源源不断输送至“三北”防护林工程、河西走廊风沙口治理等项目现场,成为锁住黄沙、修复生态的“沙漠卫士”。

  “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创新实践正在武威市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进行。俯瞰示范园区的光伏治沙项目,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拼成巨大的“铜奔马”图案,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梭梭、沙米等沙生植物将沙土牢牢固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河西走廊的黄沙腹地,一场“钢铁与风沙”的较量正悄然迭代。位于民勤县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内,各类治沙机械整齐摆放。为应对传统治沙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手扶式沙障机、尼龙网沙障铺压组合机组、麦草沙障铺设机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沙障铺设的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从无人机技术到光伏治沙,从沙生植物研究到机械化设备研发……近年来,我省在防沙治沙领域中的多元探索,为荒漠化治理贡献了“甘肃智慧”,也为实现绿进沙退的美丽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丁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