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用爱守护 为“星星的孩子”照亮未来 专家呼吁须重视孤独症早期筛查坚持“医教家”干预

 2025/04/02/ 08:47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刘晓芳

关注世界孤独症日

用爱守护 为“星星的孩子”照亮未来

专家呼吁须重视孤独症早期筛查坚持“医教家”干预

“启智·乐见”特教老师与孤独症儿童互动教学

“星童烘焙爱,义卖暖人心”活动现场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专家表示,我们身边的孤独症患者并不罕见。这可能与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有关。目前,很多患儿在婴幼儿期就接受评估并筛查出患病。

  孤独症病因复杂,通常归结为遗传、环境、感染与免疫等因素。它没有种族差异,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是女孩的4倍左右。目前,我国有1300万孤独症患者,14岁以下大概有 300多万,在儿童精神障碍疾病中占比较高,很多患儿在长期慢性发展的过程中渐渐长大。

  让“星星的孩子”在理解中绽放光芒

  3月28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内飘散着香甜气息,在“星童烘焙爱,义卖暖人心”活动现场,7岁的轩轩(化名)踮着脚第一次将蛋糕递到陌生人手中,轻声说出一句“谢谢”。了解孤独症的人们知道,这一句“谢谢”的含金量。

  活动现场,医院专业烘焙师团队准备的100份“星星”主题面包整齐陈列,孩子们稚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5岁的小雅(化名)举着咬过一口的蛋糕认真推荐——“好吃”,这个简单的形容,让在场的众人红了眼眶。

  当曾经回避眼神接触的乐乐(化名),也能跟着治疗师一起整理蛋糕券时,作为“星星引路人”的医护人员和治疗师们倍感欣慰。这些进步背后,是医护人员日复一日地坚守。他们耐心重复指令,把枯燥的干预训练变成游戏,叩响孩子们封闭的世界,浸润每个特殊家庭的四季晨昏。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一部主任郭金仙分享道:“我们像是在夜空播种太阳花,今天终于看见了破土的嫩芽。”

  副院长易彬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致辞:“义卖活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他们从被救助者变成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呼吁社会各界将关爱行动化为日常的尊重与接纳,让‘星星的孩子’在理解中绽放光芒。”

  孤独症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状态

  孤独症儿童小雨(化名)的世界是安静而独特的,他喜欢重复排列积木,对雨声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每当雨滴轻敲窗户,小雨便会露出难得的微笑,这仿佛是他与世界独有的交流方式。

  确诊后,父母带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找到治愈小雨的方法。每当听说有“神奇疗法”或“特效药”的消息,他们总是满怀希望地尝试,但每一次都会令人失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雨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因为频繁更换治疗方法和药物,让小雨变得更加不安和焦虑。

  小雨妈妈对记者说:“医生告诉我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目前无法完全治愈。对此,我们完全不能接受。”作为家长,他们心中那份“治愈”的渴望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孤独症不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状态。小雨们的世界或许与其他孩子不同,但同样充满了色彩与奇迹。

  用爱与坚持点亮孤独症儿童的世界

  位于城关区段家滩的甘肃启智·乐见教育是专业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针对孤独症、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系统、科学、规范地干预、训练,同时也对这些孩子的家长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从而更好地带领孩子走在这条不寻常的人生路上。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类似的特殊教育机构数量发展较快,在兰州,十几年前叫得上名字的只有一两家,而现在已有大概五六十家,足见背后的需求量和人们认知和观念的进步。这些专门机构的从业人员由各行各业转型而来,能坚守至今的,大多是抱着对特殊教育的热爱与赤诚。

  记者来到“启智·乐见”采访时恰巧遇到一位妈妈带着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机构面谈。创始人王茗接待了母子俩。

  确诊的三年里,夫妻俩带着孩子去过北京,上过一小时400元的感统课,也在从事孤独症干预的个人工作室里上过课。

  王茗老师请这位母亲观摩教学,当看到那些孤独症孩子在阳光下自由地奔跑,笑得那么开心时,她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她说,那些孩子看起来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王茗告诉记者:“类似的话不止一位家长说过,这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期望跟着我学习的孩子,学会如何与世界对话,如何用眼神交流,如何在爱与快乐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去北京“星星雨”学习,是特殊教育从业者掌握专业技能、教育理念以及拓展视野的必由之路,而边学边教,则是每个有理想的特教老师的必修课。王茗在这条路上跋涉了16年,她每年用于提升、深造的投入接近三万元。王茗身边的许多朋友因为她才了解了孤独症,这些朋友感叹于王茗们的坚持,称赞他们“伟大”。王茗说,这种坚持谈不上伟大,只是一种选择。

  重视孤独症早期筛查

  坚持“医教家”干预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二者同为一种疾病,目前规范的叫法是孤独症。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一部刘月芬主任医师表示,孤独症儿童即使有语言,其语气、语调、语音都与正常孩子不太一样。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眼神回避、视线飘忽,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这种社交行为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她提醒家长,孤独症早期筛查应从六个月开始,基于有的孩子在两岁以后才出现相关症状,因此筛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是个连续过程。除了社交行为障碍,孤独症儿童还有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症状。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应该是不间断的,除了把孩子送进医院或者机构里训练,把训练成果带回家,融合到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倡议康复机构让家长走进课堂,以便持续巩固孩子的训练成果。”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只有早发现、早干预,并且坚持这种“医教家”结合的干预方式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孤独症儿童家庭,有的家长回避问题,无法打开心结,不带孩子出门,不愿意让自己有障碍的孩子暴露在大众视野里。大多家长送孩子进特教机构,是希望孩子能说话,希望矫正孩子的行为,希望以后孩子能正常入园入学,融入社群生活。为了实现家校融合,一些专业医疗机构和特教机构也开设了家长课堂,教给家长科学、有用的理念和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仍有种种问题凸显。由于薪资待遇、执业环境不甚理想,许多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放弃初衷,更有机构从业者会选择其他行业。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仍需多方努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呼吁,关爱孤独症人士,需要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支持体系,是一场需要全社会接力的爱心“马拉松”。对孤独症人士的支持需构建从早期干预到成年就业、老年照护的连续性服务体系,为孤独症群体创造更包容的环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