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稳粮“加速度”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莉芳
春耕时节,在通渭县马营镇涧滩村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片火热的施工景象已然铺开。10多台大型机械在不同地块来回穿梭,忙着揭冻茬、削地埂、平地块。
“我们从3月初就开始动工,总共有16台大型机械,包括2台挖机、4台大型装载机、10台推土机。尽管土地尚未解冻,施工比较慢,但为了老百姓的春耕不受影响,我们还是加班加点,尽可能快地完成任务。”涧滩村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李小平说,工程队于去年九月底就开始施工,计划在今年五一前全面完工。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定西把稳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水平,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7县区都创建为省级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县,7个县区中有6个县是农业优先型,粮播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稳居全省“双第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为保证项目实施后“地有人种、种有成效、田不撂荒”,切实发挥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优势,马营镇一方面动员农户自行种植,另一方面对没有种植能力的农户,引导由亲友代种和合作社流转等方式进行种植,保证了高标准农田100%完成耕种。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安定区鲁家沟镇万亩马铃薯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村民也正忙着铺地膜,记者看到,在这块高标准农田里,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滴灌口的软管铺设在田埂地垄上,配合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实现精准施水施肥。
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介绍,这片农田依托引水上山工程,通过两级提水泵站,克服300米的高差,将灌溉用水直接引入农田。“如此一来,相比传统模式,节水达四成、节肥约三成,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这处高标准农田原来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薄田”,农民一年忙到头,也没多少收入。引水上山后,昔日无人愿种的“薄田”重获新生,成为种粮大户抢着种的“香饽饽”。
近年来,定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部署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整修、耕地地力提升、推进节水灌溉为重点,以“田成方、路相通、机能行、水能灌”为标准,整流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促进土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以来,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49.2万亩。这200多万亩土地质量高、产出效能高、抗旱抗灾能力强的农田预示着新一轮的丰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01日庄浪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速
- 2025年03月20日【图片新闻】武山县农田呈现繁忙春耕景象
- 2025年01月21日金昌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
- 2025年01月13日【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平凉:农田“高标准” 丰收“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