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影视】短剧精品化趋势下的地域突围

 2025/04/10/ 08: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赵国鹏

短剧精品化趋势下的地域突围

微短剧《家里家外》海报

  赵国鹏

  2025年伊始,一部叫《家里家外》的微短剧瞬间火遍全网——拍摄17天,成本300万元,上线3天红果站内播放量破10亿,开播一周话题量30亿……这一亮眼数据,让不少传统影视人一边酸成“柠檬精”,一边开始连夜研究“微短剧密码”。其实听听主创的访谈就会发现火爆背后,流量密码只有一个:鲜明的地域特色。剧中地道的川渝方言、充满地域特色的取景地、当地人特有的幽默,像一顿麻辣火锅般让人上头。

  现如今,观众需求日益多元,不仅要“快”,还要“好”——剧情要紧凑,制作要精良,还要有文化内涵。在这种趋势下,谁能做出有差异化的精品内容,谁就能在赛道里“跑赢”——而甘肃恰好手握一把“王炸”。

  实景拍摄是短剧精品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几乎拥有了地球上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貌类型。雪山、草原、河流、湿地、大漠、戈壁、丹霞……构成了一幅地貌类型全息图谱,图谱中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辽阔,又有“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精致温婉。这些奇特而丰富的景观,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影视人对场景的想象。粗犷豪放的公路狂野,花前月下的儿女言情,奇幻神秘的外星探索,纯真朴素的乡愁绵绵……什么样的类型片不能在甘肃找到拍摄场地呢?风沙雕刻的“魔鬼城”,随便一拍就是《星际穿越》既视感;陇东黄土高原质朴的乡村场景,完美适配现实主义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甘肃就是一个巨大的影视基地,完全可以构建起一个重量级的拍摄场景矩阵。这个矩阵正以纵横千里的胸怀和气魄,等待那些优秀的故事落地。

  精品短剧必然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支柱。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文化积淀的深厚毋庸置疑。那些横亘在戈壁大漠的长城古堡,触摸一下,就会有快意恩仇的侠客之气涌现;莫高窟壁画上的“千年女团”,随便一个舞姿都能让国风短剧美出圈;那些记录了丝绸之路鲜活历史的汉简文书,截取一段就可以撑起短剧数百次的反转;满载着商队、僧侣、使节的古代“跨国通道”——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用心挖一挖,精品短剧瞬间出海。悠扬动听的花儿,鲜艳富丽的裕固族服饰,马头琴伴奏下的蒙古族长调……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甘肃版的《我的阿勒泰》又有什么难度呢?听听马家窑彩陶上先民的远古回音,和祖先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搬个小板凳,在陇东高原沉沉的夜色里看看皮影的光影变幻,想象父辈看动画片时的心情;和绣娘一起,把吉祥的祝福缝在香包里,体会一下扎根黄土的时尚……

  成熟的IP必然是精品短剧的热宠。敦煌壁画上的悠悠鹿鸣,麦积山石窟里的“东方微笑”,飞燕之上的马蹄铿锵,魏晋墓里的匆匆驿吏,黄河岸边的《读者》声声……又何尝不是精品短剧创作的富矿。

  时不我待。无论是成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的发布,还是上海“繁花计划2.0”的启动,无论是郑州“短剧之都”的打造,还是竖屏微短剧爆火之后的“横店”变“竖店”现象。面对精品短剧汹涌而至的浪潮,黄河水滋养的甘肃,从来不会惧怕风高浪急……

  差异化竞争是精品短剧赛道上制胜的不二法门。独特的资源意味着独特的竞争力,但如何将甘肃的资源优势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容竞争优势,实现短剧精品化下的地域突围,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业界人士的自我革新、配套政策的支持跟进、产业链条的构建完善,缺一不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