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等地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绘制贫困地图,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挂图作业,按图销号,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这样的探索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应该积极提倡。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春光明媚,阳光透过玻璃墙,洒满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的乡村会客厅。返乡大学生佟亚君做好两杯现磨咖啡,送到休憩的游客手上。
谁能想到,昔日贫穷的山坳坳里,竟能变得如此时尚。“卖一杯咖啡,村集体分红3元。旺季时,一天能卖几十杯。”佟亚君说,随着乡村旅游热度上升,村集体成立了感恩山乡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办民宿、经营咖啡馆,现在她入职已有4年。
地处曾经“苦甲天下”的陇中,元古堆村三面环山、海拔2400米,全村1917人,扶贫对象高达1098人,脱贫攻坚时,人均年收入仅1465.8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渭源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拔穷根”。“穷在出行难、吃水难,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回忆。
瞄准“穷根”,在各级部门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大家劲往一处使,元古堆村先通了自来水,又修成了致富路。不到3年时间,硬化路连通了13个自然村,后来又实现了入户全覆盖。2018年,元古堆村整村脱贫。
“过去村民出村,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村里的民宿管家苟怀文说。2016年,苟怀文结婚,小汽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大变化,让他下定决心返乡。如今,当管家月薪2900元,又在政府协调下,贷了15万元贴息款,自家也办起了民宿。“我家还有6亩中药材,去年收入10多万元。”
村民曾玉成回忆,自己当初想发展百合种植,可缺少启动资金。乡干部不仅主动为他协调贷款5万元,还派来技术员上门指导。贷款早还清,种植上规模,曾玉成信心更足:“总共种了15亩百合,20亩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去年地里‘长’出来40多万元呢。”
产业补短板,乡村全面振兴有后劲。为提高种植业质效,元古堆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有625亩土地获得绿色有机认证。村里还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切片、鲜百合深加工等产业。走进中药材加工车间,90后路君霞,正忙着将党参切片装袋。“计件发工资,我每天能挣150元左右。”
产业兴旺,日子红火。这几年,村里还陆续打造了欢乐谷、萌宠乐园、冰雪旅游基地等游乐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来村里都有看点、有玩头。“仅欢乐谷去年的营业额就有40多万元。”董建新说。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家底厚了。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海拔高,春耕才启。行走元古堆村,铁牛犁春泥的图景跃入眼帘。“脱了贫还要加油干,今年将打造600余亩党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步实施百合产业倍增计划,元古堆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董建新信心满满。(记者 王锦涛 人民日报通讯员张莉芳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秸秆去哪了?
- 2025年04月1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飞阅”中国 | 庄浪梯田:黄土地上的“掌纹”
- 2025年04月08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科技赋能甘肃成县农业增效
- 2025年04月05日当敦煌遇见乌兰巴托主题交流活动在蒙古国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