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阅读】一部别样的敦煌学术史

 2025/04/15/ 08: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马志立

【重推】

一部别样的敦煌学术史

  作者:马志立

  近日读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的《从陇上到吴越》一书,百感交集。对于该书,我很难全面准确地加以介绍,只能略陈感想而已。

  一

  作为“雅学堂丛书”代序,《这一代学人的使命与担当》一文激情涌动。行文至编纂缘起时,刘进宝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介绍道,“雅学堂丛书”的作者“在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些面向大众的学术短文、书序、书评和纪念文章等”。“这些文章没有太多的史料引文,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就《从陇上到吴越》而言,确实典雅而富有学问,既有故事性,又有可读性。

  青年时期的刘进宝以《敦煌学述论》而知名,中年以后其所“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则包括归义军经济史和敦煌学术史。《从陇上到吴越》虽分三个板块:学术发言或盛会介绍,学者礼赞,书评或编后记,却可以整体视为作者的敦煌学术史或学者养成记。这是其一贯善于思考和勤于著述的延续。早在2016年《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出版之际,刘进宝便以《我与敦煌学》为题,回顾个人学习和研究敦煌学历程,写下三点感想:遇到了好老师,参加了一些集体的学术活动,坚持做自己的事。自述不无谦抑,却精准涵盖三个层面:学术传承,同仁交流,个人钻研,这在《从陇上到吴越》里随处可见。

  从学术史的角度记述两次盛会,作者讲述了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和中国唐史学会成立大会的情况,将会议背景和会议何以重要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直呼长知识。以前者为例,作者饱含激情地写道,1982年在兰州、敦煌两地召开的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既有“科学的春天”到来、敦煌学复苏的大背景,又是敦煌学蓬勃发展的产物,也是甘肃的敦煌文学研究者引领时代潮流、勇担敦煌学研究重任的表现。“从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可见,作者是全国性的,研究范围是广泛的,论题是深入的,代表了当时国内敦煌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作者进而指出,这次盛会是改革开放后敦煌学界的第一次盛会,推动了全国学术团体的建立,团结了全国敦煌文学研究的学者,凝聚了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至此,令人感叹“陇上人家”,着实豪迈。

  参加学术会议对于研究工作的促进,作者于不经意间有所表述。1983年举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全国首次敦煌学术讨论会时,作为会议承办方的青年,作者参与服务接待工作;1993年赴香港参加第34届亚洲北非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作者已经是受邀参会的学者了;作者自然主办过若干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高层论坛,如《〈转型期的敦煌学〉后记》所言2006年的同名会议。这也是一个学者的成长史。

  学术研究的同时,刘进宝格外注重学术普及。撰写《我们这代人的学问》《敦煌学记》之外,已主编“雅学堂丛书”两辑。这是其热心组织学术活动的自然延续,其所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收录五十余篇文章,均来自一对一的约稿。刘进宝是敦煌学的研究者,是敦煌学史的研究者,是热心而卓越的学术组织者。《从陇上到吴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了解四十年来敦煌学成就及其发展历程的一个窗口。

  二

  一个优秀学者的成长,个人努力自是应有之义,师长的引领也极为关键。《从陇上到吴越》给我的第二印象,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部分可亲可敬的学者形象,直接回答了敦煌学何以繁荣如斯。刘进宝对相关学者的深情回忆,除却人格魅力的揭示,更是表彰其学术贡献,这一切均可视作敦煌学史。

  《正直的先生走了,精湛的学问长存》《一位纯粹、可敬的学者》《朱雷先生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认识的局限》均是作者对老师朱雷的深情追忆。这四篇文章,我几乎都是第一读者,且读过许多回,总是心潮难平。正是通过刘进宝的记述,我才第一次知悉朱雷是烈士遗孤的详情并深为震撼。《认识的局限》一文中,他自述毫不知晓朱雷先生对武侠小说如数家珍。作者透露在朱雷八秩荣诞时,呈送《我所了解的朱雷先生》一文,朱先生在标题末加了“点滴”二字,令其不大理解。此事我从未听说过。巧合的是,再次重温《朱雷学记》所收13位弟子怀念文章,三篇标题不约而同均用了“点滴”二字,刘进宝使用的定语是“我所了解的”。这正应了一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位执着而耿直的学者》是对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教授的追忆。陈守忠是甘肃通渭人,直率而倔强,其西北史地之学,最得意之处是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紧密结合,结论自然真实而可信。陈守忠更是一位优秀的学术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联系、组织翻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法藏敦煌文献目录,组织同事撰写多篇论文。《老师·学者·优秀的学术组织者》是为祝贺兰州大学刘光华教授八十五岁大寿而作。刘先生知识渊博,为人忠厚大度,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为学生着想。据作者亲身体会,刘光华做事和与人交往,总能从对方角度着想,甚至以看似无意的方式给人以指导和帮助。刘光华主编八卷本《甘肃通史》,主持点校260万字的乾隆版《甘肃通志》,展现了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为善、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

  《打不走的敦煌人》是为祝贺施萍婷老人九十大寿而作。施萍婷长期从事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编目,其主持编纂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嘉惠学林匪浅。“打不走的敦煌人”,原是施萍婷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心悦诚服地借用。作者近年将段文杰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自是撰写书评的最佳人选。他表彰“敦煌人”方式不拘一格,亦不限于段文杰。作为见证者,我愿意分享动人一幕:2022年8月13日作者应邀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娓娓道来《“莫高人”的敦煌情——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现场听众多有因感动而泪下沾襟者。刘进宝推介杨秀清《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知识与思想》、赵声良《敦煌山水画史》的文章,不是普通的书评,有切磋学问,更有知人论世。

  《从陇上到吴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眷眷师门、情系陇原、爱在敦煌学的真挚感情。甘肃本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学人辈出,默默耕耘;甘肃多家出版社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出版敦煌学研究和普及著作,“陇版”图书之口碑,直追巍峨之“陇坂”。刘进宝为敦煌学研究极尽一己之力,为普及敦煌学知识而广邀天下名流。他主编的“雅学堂丛书”,自是为了敦煌学,然而在陇上出版,既可视为强强联合,也可视作游子对家乡的真情回馈。

  (《从陇上到吴越》,刘进宝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