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
甘肃牛产业消博会上实力“出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原来是你们甘肃的红牛,不是饮料呀!”在第五届消博会甘肃展馆,又一位外地客商面对平凉红牛,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甘味优品”展区,记者看到,以平凉红牛为原料的酱牛肉、腊牛肉、牛肉干、手撕牛肉、腱子肉、牛肉泡馍等商品包装精美,种类繁多,吸引了诸多客商驻足品尝。
“平凉红牛在西北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但在海南等地区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参展商平凉丁小龙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小龙坦言。“我们平凉红牛的肉容易出雪花,被一些专家称赞为中国牛肉中的‘茅台’。”丁小龙向客商们介绍。
丁小龙是一位“牛三代”。“我们这个品牌有60多年的历史了,在平凉当地很有名,我爷爷当年从一个街头售卖卤牛肉的商贩做起,一开始就叫丁家牛肉,1999年,我接班后才把我的名字用作品牌名,开始逐步企业化经营,从小作坊发展成了如今的食品加工企业。”丁小龙说。
平凉红牛以其上乘的品质和鲜美的口感,已经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几年,我每年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展会20多场,为的就是不断扩大知名度,把我们平凉红牛推广出去。”丁小龙说。
在频繁参展之外,近年来,丁小龙积极拓展网络电商销售新渠道。“我们设立了电商直播中心,现在自有主播6名,同时,我们还时常邀请一些影响力大的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单场最高销售额达到28万元,对于拓展全国乃至海外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丁小龙说。
60多年来,“丁小龙”从流动摊点逐渐发展成为集工厂、50多家直营或加盟店、电商直播中心、配套养殖合作社于一体的现代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我们的商品形态不断升级,例如生鲜牛肉现在开始精深加工,细分为部位肉通过冷链系统进行销售,熟食也不断增加品类,丰富口味。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300多万元,对工厂设备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确保产品品质,助力平凉红牛产业做大做强。”丁小龙说。
在平凉红牛展台一旁,是我省又一“名牛”——高原牦牛。
“我们牦牛名气已经不小,而且在提升牦牛肉制品名气方面,这次我们和西藏、青海也算是‘抱团出海’。”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韩汝帅笑着说。
在消博会甘肃展馆旁边,记者看到,比邻而居的青海、西藏展馆内,各色各样的牦牛肉制品也在“唱主角”。“我们的安多牦牛肉制品市场定位相对较高,经过多年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例如,卤汁牦牛肉在传统五香味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麻辣味、烧烤味,牛肉酱也从原味开发出豆豉味、蒜蓉味等,以多元化产品来满足国内外不同区域人们的差异化口味需求。”韩汝帅说。
另外,安多牧场还重点关注年轻人对于牦牛肉相关产品的新需求,对包装进行升级改进,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视觉体验,还缩小了外包装袋,让消费者携带更方便。同时,坚持“原汁原味、原模原样”原则,升级产品配方,真正做到“零添加”,让美味与健康并存。
除了牦牛肉,被消费者热捧的还有牦牛奶。展会现场,甘肃德元牧场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牦牛奶粉也吸引了大量客商关注。
“甘肃牛肉品质一流,在国内外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参展企业甘肃伯农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苗柱告诉记者,除了平凉红牛、高原牦牛,河西肉牛近年来也声名鹊起。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张掖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肉牛品种,以河西黄牛为母本,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环境适应性强、产肉性能好的肉牛新类群——河西肉牛,成为张掖乃至全省畜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目前,张掖市河西肉牛养殖数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当地提出打造肉牛产业、优质奶业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三级联动”,牛产业加快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1日崇信:6400万元扶持做强红牛产业链
- 2025年04月08日天祝白牦牛:增收致富“牛”产业
- 2025年03月28日平凉市崆峒区:红牛产业“链”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2025年03月17日庄浪:科学养殖护航 牛产业蓬勃发展